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独具特色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16 17:37:55

1)独具特色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非常的具有民族特色。门巴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智慧,结合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创造了许多的门巴族音乐。对于门巴族的音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里令,又叫“双音笛”,是一种双音竹笛或双管竹笛,流行于门隅、墨脱、林芝等地。里令长约34厘米,里令的管体是用两支竹龄较老、粗细相同的无节小竹合并而成,两管接触处削平,再把蜜渣、彩色珠子镶嵌在两管的夹缝里,用丝线固定双管,管上留有一排小孔。里令音量较小,音色明亮。

塔阿让布龙是一种五孔笛,单管横吹,用塔巴竹制成。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厘米,声音浑厚圆润,主要流行于门隅和墨脱。

神鼓,门巴语称为“拉额”,是门巴族人使用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神鼓有大有小,鼓框是用数块竹片拼合而成,用竹编和藤编包裹,呈环凸状。鼓框的一侧有木制手柄,右侧鼓面蒙一层野山羊皮,左侧鼓面蒙家山羊皮。鼓槌是木制的,弯成弓状,槌头蒙一层羊皮,羊皮里面再塞一些羊毛,这样既能保护鼓面,又可以使鼓声柔和。神鼓音色浑厚深沉,在宗教活动中或节日喜庆活动中都使用它来伴奏。

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藏族地区的宗教音乐相近的藏传佛教寺院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音乐和寺院器乐;还有就是本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和“登龙坎”(巫师)请神送鬼仪式音乐等。门巴羌姆与藏族羌姆不同,它源于宗教仪式但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同时,演出内容也包括神话或民间故事,舞蹈用一鼓一钹伴奏,舞蹈动作吸收、融合有门巴族民间舞蹈的成分。

民间音乐是门巴族传统音乐的主体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丰富。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

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身为门巴族的着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经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倾诉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作《仓央嘉措情歌集》,这使门巴情歌名扬四海。

2)畲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由于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有所差异,而畲族的饮食文化则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都有什么特色呢?在畲族,他们的饮食都有什么禁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畲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一年四季以杂粮为主食

畲族先民长期过着随山而种的游耕山地农业生活,虽也租种当地地主的水田种水稻,但所种的大米基本都用于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为主食。

民俗学家沈作乾在1924年发表的《括苍畲民的调查》一文中详细纪录了浙江丽水碧湖畲村畲民的饮食情况:畲民的饮食以番薯为主粮、玉蜀黍次之,食米的很少。普遍用番薯切丝,掺米饮食,叫做番薯丝饭。

1929年德国学者史图博先生在景宁敕木山所见到畲民的饮食情况是:吃的非常简单,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吃得起大米饭,以甘薯为主食。每天吃两餐,很少吃三餐。

二、嗜辣重咸,喜食野味、河鲜,善腌制食品

畲族的饮食习惯之一,嗜辣。畲民喜欢在炒菜煮食时加辣椒调味,正如畲族谚语所谓: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

关于畲族饮食习惯中嗜辣之原因大概有三:一为贫困,缺油,以辣椒当油炒;二为,畲民客观居住的条件使然,居在深山,地阴气寒,吃辣能去湿却寒有利于健康;三为,畲民喜食河鲜、野味,加辣调味能去腥。

畲族同胞散居于深山之中,耕山而作,日常狩猎、捕鱼以供饮食之需。故其饮食风俗中喜食野味、河鲜。关于此,清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畲民附》一文中录福建长汀杨睿诗云:姜薯蓣豆种山椒,叉木诛芋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竟相邀。

《古田县志》亦有载:畲家男女赴山耕作,每腰系鱼篓,捕鱼螺以为馔羹,执柴刀采薪以供粉饷。为了保存食物,畲族先民特别重视腌制和腊制食品。关于畲族饮食习惯之中喜腌和腊重咸这一特点,畲谚有云:食最好是咸腌货,穿最好是蓝青色。

如:把芥菜略晒,加盐腌制在大缸或木桶之中,即成酸咸可口的酸菜;青辣椒加盐腌制,即成酸辣可口的酸辣椒;萝卜加盐腌制,即成咸萝卜;竹笋加盐腌制,即成酸竹笋。

此外,尚有色似金黄琥珀的咸菜、咸豆、霉豆腐等等。鱼类河鲜,小鱼泥鳅之类则烘干,大鱼则剖开以盐腌咸再加酒糟腌制,挂于透风阴凉处晾干,则成风味独特的腌鱼干。

腊制食品一般在冬季,有腊猪头、腊条肉、腊猪脚等。其中,畲家腊腿制作工艺特殊,风味独特,于每年冬季,取新鲜猪腿,用食盐抹透,挂于灶头,常年以烟火熏之,时历一年则肥肉似白玉,精肉似火红,以刀片之成薄片即可入口食用,肉肥而不腻,有股淡淡的烟熏味道,美味无比,口感独特。

3)中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鼓舞

中国特色鼓舞众多包括安塞腰鼓,延安鼓舞·,芦笙长鼓舞, 鲁南花鼓,弹鼓舞等。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安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

4)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每年的时间到了农历的正月二十九这天是独具福州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方节俗,而在这个节日的背后福州民间有着两段传说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才让这个节日增色不少。

每年阴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拗九节”。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

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福州的“拗九节”历史悠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节俗。“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

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

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善终,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

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

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目连每天送饭奉母,饭屡被小鬼吃去。后目连设法煮了表面难看的“拗九粥”送去,小鬼见状就不吃了。其实“拗九粥”是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芝麻等一起煮成。从这天起,青提才吃到儿子送来的粥。这天是正月廿九日。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拗九节”又叫“送穷节”,意送走穷神。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他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由此看来,“拗九节”既是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顺节,又是除病灭灾送穷奔小康的节,是值得提倡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标签: 独具特色 门巴族 音乐 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