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王夫之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更新时间: 2024-06-17 02:20:47

(一)王夫之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持几乎全盘否定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

2、他认为王安石以花言巧语迷惑宋神宗,导致靖康之变;

3、他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总之,王夫之完全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延续了和历代统治者一样的评价。

王夫之,1619年至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先楚屈子、理学鼻祖周子等同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战斗力: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军事上: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三冗危机。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2、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3、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4、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5、内忧外患。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6、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但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

7、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结果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8、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四)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具体内容有

青苗法,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募役法,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市易法,内容: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保甲法,内容: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五)为什么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期,旨在富国强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的改革。王安石于熙宁第二年出任参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保证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等。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前后历时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伊宁七年第一次罢相,以后虽复起却已不能继续推行新法,熙宁九年辞官,从此闲居江陵。到司马光当成相识新法被完全废除。 熙宁四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谢景温诬奏,为躲避政治旋涡自请外任,调杭州,虽是自请,但也是形势所逼,姑且算一贬。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

标签: 如何 评价 王安石变法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