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中国近代十大杰出人物

更新时间: 2024-06-02 08:13:24

1)中国近代十大杰出人物

中国近代十大杰出人物是:

1、唐太宗李世民,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是中国古代最开明伟大的君主,他占据这个位置几乎是无所疑义的,集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

2、汉武帝刘彻,史书称“强汉盛唐”,汉于唐无疑是汉族人开创的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两个帝国;

3、 秦始皇嬴正,最大的功绩是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4、元太祖成吉思汗,他和后来的子孙开创了版图空前的草原帝国;

5、隋文帝杨坚,他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200多年的长期分裂混沌的局面,使国家重

2)中国近代十大才女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当今社会,几乎没几个人会苟同这句话了,很多女同胞比男同胞优秀得多,脸蛋美不是全部,有内在有才华的女性更受人尊崇。那么大家知道我国近代都有哪些才女吗?就让民间故事来为大家揭晓吧!

丁玲相关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着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代表着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革命文学家。1951年其着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创作风格

前期的文学创作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梦坷》《暑假中》等一批作品,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一举成名的丁玲写作十分勤奋,短短两年间她就有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出版。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思想艺术水平有高有低,但都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寻求出路的社会反叛情绪和社会批判意识。尤其是,其中那些表现青年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透过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夜凝重的时代,氛围的描写,楔入主人公心灵的深处,开掘出一种深深的时代的失望和痛苦。表现出热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朦胧,而热切的憧憬。

丁玲没有辜负时代的厚望。她从描写知识,女性的苦闷和,痛苦的狭隘天地里挣脱出来,开始正面描写社会革命斗争,表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1930年初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接着,又以《1930年春上海之一》和《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为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

这些作品诚然未能摆脱早期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但是,放在左联时期,许多同类性质的作品中作一比较,小说对于革命者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却是比较真实自然,也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并非仅仅有理性的认识而没有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两篇《1930年春上海》,尤其如此。这说明作者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里去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超越和突破了既有的创作模式,对于丁玲来说,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无疑是宣告了她的创作将和时代一同前进的可喜信息,宣告了丁玲对于创作危机的超越。丁玲从此跨进革命文学作家的行列。

3)中国近代十大才女的张爱玲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逝世于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一生则是一部传奇,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而随着这部传奇的悄然落幕,40年代的旧上海也沉入了历史,这是一个人的死亡是一个城市的陨落,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代表作有《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

4)中国近代十大才女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当今社会,几乎没几个人会苟同这句话了,很多女同胞比男同胞优秀得多,脸蛋美不是全部,有内在有才华的女性更受人尊崇。那么大家知道我国近代都有哪些才女吗?就让民间故事来为大家揭晓吧!

苏雪林简介

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

个人作品

《始恶行》,十九岁她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五言古诗,继又将其写成短篇小说,小说用文言写出,当她念给家里人听时,婶婶、姐姐等女人竟为之流下了无数的眼泪。这篇小说1919年刊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年刊后得到同班好友冯沅君的赞赏,并寄给在美国读书的哥哥冯友兰,亦受到好评。

二十年代初期,苏雪林还不时地发表用白话文写的《人口问题研究》《再论人口问题研究》《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沉沦中的妇女》《生育制限运动声中的感想》《男盗女娼的世界》《相对性原理和哲学史的问题》《时髦男子择妻之条件》《相对性易解》《世界语者之宣言》《家庭》《民众艺术论》《对于“五一”的两大希望》《自由文爱论》《说内外》《说美恶》等五六十篇政论杂文,刊于《民铎》《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国民日报·学汇》等报刊上。此时她对国家政治、社会诸问题,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以寓言的形式发表对时局、人生的看法,还抽时间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我是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仅余一页空白。”苏雪林漫长的一生,曾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痛苦过;也曾因为研究的的成果而欣喜过。

她做学问的的四大原则

1、要承认世界文化同出一源;

2、要用一贯之的方法,将古今中外许多文化单位贯通起来。

3、 要经史子集打成一片;

4、要明间文化、官方文化并重。

因为坚持了自己独到的治学方法,苏雪林才有了善于“发现”的眼光,才能揭开一个个文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从而被称为“学术界的福尔摩斯。”

人物成就

屈赋研究是苏雪林半生的事业,从1943年应朋友卫聚贤之约为《纪念吴稚晖先生八十诞辰学术论文集》写稿《天问整理的初步》开始,到1973年出版《屈赋新探》(台北广东出版社),历时三十余年,写作六七十篇文章,成为苏雪林“屈赋研究”系列。她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前人研究方法,从东汉的楚辞研究家王逸到现代的陆侃如、游国恩、闻一多、徐嘉瑞等人的论着,她都作为一家之言,细细地读。

苏雪林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计划宏大精深,她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步从研究《天问》中的神话及与旧约创世纪的关系开始;接着研究《九歌》中十神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有关文化与屈原作品的关系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苏雪林在《我研究屈赋的经过》(1962年7月《作品》4卷1期)一文中谈到她研究屈赋的特点时说:第一,我发现了世界文化同出一源,中国文化是世界的一支。

第二,我研究屈赋竟得到一个“一以贯之”的方法。用这个方法不但能把中国许多杂乱无章的文化分子整理成一种秩然有序的系统,而且也能把世界文化整理出一个头绪来。第三,我主张经史子集打成一片,不但藉以解决屈赋问题,竟可藉以贯穿我国古书的脉络。第四,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揉合一处,始可窥见中国文化的全貌。

从中,不难看出苏雪林的屈赋研究方法有其独特之处,正如糜文开在《屈原研究的新发展》(1954年10月18日香港《祖国周刊》90号)一文中所说:“苏女士的屈赋研究,竟从发现一些矿苗,挖出‘先秦时代外来文化考’的大矿藏来,而这大矿藏竟又连通着‘世界文化同源说’的更庞大的世界矿藏的。这不可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大发掘。”

标签: 中国 近代 十大 杰出 人物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