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关于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更新时间: 2024-06-17 07:01:53

一:关于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阿昌族。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主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2、景颇族。景颇族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好吃的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二:56个民族名称介绍

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达斡尔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

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剪羊毛,弹唱,刺绣

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

21、赫哲族:黑龙江省,0.4万,捕鱼。——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打柴舞

29: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34、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东巴舞,腊染

38、怒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

43、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46、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摆手堂

48、佤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甩发舞

4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52、瑶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盘王节、长鼓舞

53、彝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虎节

54、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藏舞,布达拉宫

56、壮族:广西、云南,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三:56个民族有哪些

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四:56个民族有哪些节日

56个民族有以下节日:火把节、会街节、泼水节、撒神、尝新节等。

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枢纽,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成熟文明的缩影。

以中国节日而言,它既是中国人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在民俗风情上的集中体现。

五: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就跟植物的成长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树儿花儿都最终会长成自己的模样,民族也是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各个民族都渐渐会形成自己的模样,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你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德昂族泼水节、农历四月十五日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东乡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撒神、农历七月初一、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侗族芦垄节、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斗牛节、农历二月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独龙族卡崔哇、农历十月中下旬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俄罗斯族复活节、公历三、四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鄂伦春族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高山族新年祭、农历十二月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仡佬族灯杆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尝新节、农历六、七月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拉祜族库扎节、傣历三月

朝鲜族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上元节、农历正月初五、尝新节、傣历十二月寒食节、农历四月初五、黎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僳僳族收获节、农历九月

哈尼族十月节:农历十月初一、澡塘节、农历正月初三六月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年节、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刀杆节、农历二月初八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珞巴族旭独龙节、藏历二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隆德节、藏历四月

赫哲族赫哲年:农历正月初一、满族颁金节、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庙会、农历四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景颇族目脑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克尔克孜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打铁节:农历一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火把节、农历六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诺劳孜、农历正月初一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降生。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标签: 关于 民族 风俗习惯 哪些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