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更新时间: 2024-06-02 12:29:13

Ⅰ: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祭山会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很多地区的人民都是靠山而居,无论是绵延的山丘还是陡峻的高山,对于山里的居住者来讲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羌族,人们为祈求丰年,会举行隆重的祭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答谢天神赐予五谷丰登。祭山会是非常有意思的少数民族习俗,也是羌族文化重要的节日。

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还原会”,是羌族保留至今的传统祭会。是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宗教活动,在四川省北川县青片乡一带羌族聚居区寨子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祭山会一般由村寨举行,因羌族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理县、汶川、及绵阳市的北川县一带,农事季节不同,或因部落不同,祭山会的日期也不相同。在农历二月或四月或六月或八月,择一即日举行。各地祭山会时间不统一,有的在四月、有的在八月,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本意是祈祷丰年或“还原”,现在成为传统节日。整个活动程序复杂,有“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方式。

这天,每家房屋顶上插杉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点松光、烧柏枝。各寨羌民杀牛杀羊祭山,跳锅庄、饮酒吃肉,尽欢而归。“释比”(端公)敲皮唱史诗还要表演裸脚踩踏烧红的铁锅和犁铧的绝技。一些地方在祭山之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药、狩猎等。羌族一般春天举行转山会,秋天进行歌仙会。祭祀仪式一般由羌族端公主持。

祭祀的场所一般在寨子附近的山坡上,设有一高约二米的石塔,塔顶上有几块白石,代表天神、山神、树神。塔的周围环绕苍翠的“神林”,栽有松、柏、青杠等树种。

祭山会形式

巫师释比穿戴非常讲究,要戴猴头帽,戴念珠、手执神杖,主要的法器是羊皮鼓。祭山会的祭品,一般为宰杀后的羊、狗和鸡。三年一轮的“大祭”,要以宰杀神牛(牛)为祭。祭山会围绕天神塔进行祭祀活动,天神塔高约3——4米,状如锥形,顶端有一块较大的白石,周围放数块小白石,以象征其民族信仰的各个神位。

祭山会首先由释比领众人围塘而转,口念封山、育山、敬山的经典。如果是三年一次的祭山会,众释比还要为古羌部族、古羌部族的迁徙、部落英雄而诵经,时间时间长达1—2天。

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品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吊狗祭山

羌族祈求来年丰收所举行的传统祭山仪式,流行于土门一带,多用白狗,由乡约(会首)喂肥,故唐称羌人为“白狗羌”或“吊狗羌”,仪式均在春夏举行。祭山时点篝火,在白石神台前烧柏枝,“许”在杉树枝上缀纸花、纸旗插在神台上,然后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法衣,手敲皮羊皮鼓,口念咒词祈求天赐吉祥。主持人将白狗装进一大背兜内,羌民依次给狗馈赠食物再封背兜口,用绳子将背兜高吊树枝上,7天后派人上山取狗,如白狗安危无恙,便是一年吉祥的预兆;如白狗已死,意味着灾害严重。

宰鸡祭山

端午节县内一些羌寨有宰鸡祭寨边白石塔的仪式。祭祀时将鸡血洒在白石顶端或供有牛、羊头的周围,再燃起柏香树枝;也有淋鸡血,再将两根挂着五彩纸条的森竿分别插地边和房顶的小塔上。此时“许”边敲羊皮鼓边唱祝词,围着塔子转,人们山呼助威,跳起祭山莎朗。每逢天旱,各户派人到高山“龙池”地杀鸡、鸣求雨,或进行搜山,禁止上山砍柴、狩猎、挖药材,以顺天意。若仍不降雨,则进行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参加者均为已婚妇女,在白石塔前哭诉,唱祈雨歌曲,以感应雨水降临。

Ⅱ:独具民族特色的东乡族姓氏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姓氏,据统计百家姓里也包含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姓氏。而少数民族的姓氏都有着属于当地特色,在东乡族他们的姓氏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对于东乡族姓氏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东乡族的姓名,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东乡族的族源、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原先是没有姓的,自十三世纪来到河州后,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遂有用姓之习,并多采用以本民族人名的首音或尾音为姓的方法,因而产生了诸如马、买、巴、白、牙、丁、米、坡、下、且等姓,并以马姓最为普遍。

马姓所以居多,是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首音“穆”,取谐音“马”为姓,此外,还因村寨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要在马姓之前冠以村寨名,如拾拉泉马、东达恒马等。不同村寨的马姓分属不同的阿恒德,别的姓亦有类似情况。

东乡族中的汉姓,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几乎每一个东乡族人都有一个汉姓,究其来源,有的是皇帝赐姓。如高、赵、陈、康、张、王、李等。有的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别的民族,将其所采用的汉姓带进来。如蒙古族人把根据自己的习惯所采用的汉姓,如羊、妥二姓带进了东乡族。

现代的东乡族人,有姓之外,还有一个经名和汉名,有的仅有经名,没有汉名。所谓经名,即伊斯兰教名。由阿訇从《古兰经》中选取,或以伊斯兰教圣贤名为名,如穆罕默德、欧麦尔、素赖德、达吾德、海底彻、法图麦等。或以伊斯兰教历的贵重月份或日子为名,如斋月出生的孩子,取名为“尔德”;主麻(星期五)生的孩子,取名为“主麻”;或以向阿訇学习经文的满拉为名,取名“满拉”。

由于经名用阿拉伯语,有的音节很长,称呼时很不顺口。东乡族人便把音节较长的经名加以简化,如伊斯哈克,简称哈克;优素福,简称优素;阿依舍,简称阿依或阿舍。有的地区在简化之后,加上一“子”字来称呼,如穆罕默德称作“穆罕子”。

取经名,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请阿訇取经名的时间,老教是在给婴儿喂奶前,新教是在婴儿出生后七天。取名时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阿訇对着婴儿先低声念大宣礼词,再念小宣礼词,念毕,在婴儿的耳朵上吹一下,先右耳,后左耳。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一个经名,告知家人。为婴儿所取经名,不得与婴儿的父母或兄姊重名,否则,必另起一个。但婴儿的经名可与已故的祖父母名字相同。

东乡族人有的既有经名,又有汉名。经名在本民族内部、家庭或宗教活动中使用;汉名在本民族外部,或与别的民族交往中使用。今天使用汉名者较为普遍。

东乡族人的称呼法是,平时见面称呼时,与汉族相同,一般用姓名全称,亦可只称其名;若在庄重的场合,采用经名加汉名的称呼法,如伊德莱斯·马正廉,库丽苏姆·白淑珍。书写时要在经名与汉名之间加圆点隔开。

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特别对那些有名望者,不直呼其名,而以其祖籍的村地名代替。有时,为了表示敬爱或亲近,还常用一种亲昵称呼,即取经名中的首字音,再加“哥”字表示。

东乡族还有讳名的习俗,儿女禁称父母的名,妻子禁叫丈夫的名,年幼者不得直呼年长者的名,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而受到斥责。

Ⅲ:颇具民族特色的瑶族茶文化

茶文化已经深入到瑶族人民生活当中去了,并且与当地的风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茶俗茶礼。热情好客的瑶族人民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他们都会为对方奉上小三碗的油茶。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瑶族文化吧!

茶为国饮,中华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与当地风俗习惯水乳相融,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茶俗茶礼。在广西省钟山县的瑶族乡,打油茶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钟山瑶族人喝油茶的历史已有600年之久,油茶待客也是这里典型的饮茶文化。

瑶族人热情好客,当新客或者远方贵客到来时,主人会请邻里或朋友陪客人聊天,而自己就立刻去动手生火烧水煮油茶。由于是接待新客,贴心的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三锅,将苦、中、淡不同味道的油茶综合在一个瓦锅里,再配置不苦不辣不咸不淡的中性茶味。敬茶时也有讲究,一般是老者、长者或者身份较大的客人为先。热情好客的瑶族人唯恐客人第一次生疏客气,会请客人喝上三小碗。当然,如果你喝不习惯,客人看你喝不完,也就不会再倒。对于喝油茶,瑶族人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一碗不成(不行),两碗无义(意义),三碗四碗麻麻地(还可以),五碗六碗够情谊”。

对于熟客和朋友,瑶族人接待喝油茶的方式就显得轻松随意的多。客人可以边与主人聊天变欣赏主人煮油茶的技艺,还可以打打下手,体现一种主客随意的友谊。喝油茶时,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茶,盐、花生、炒米、葱花、由果子、香菜等配料都会放在油茶桌上,像自助餐一样可以自由选择和搭配。客人告别时通常会说一句“改天等你到我家打油茶”答谢和邀请朋友往来喝油茶。

喝油茶同样是瑶族男女相亲、恋爱维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相亲的过程中,一般由女方端给客人喝,但敬茶时依然有讲究,第一晚给媒人,接下去是老者、长者,再下去才是相亲的男青年,然后才是男青年的同伴。如果男女双方有有意,接下来的相处也是通过煮油茶来加深彼此的了解。

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打油茶的饮食习俗就已经慢慢形成。在岁月的洗礼中,油茶习俗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是伴随人们进入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油茶,瑶族的油茶文化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您可能还喜欢:

详解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瑶族马尾帽

白族建筑文化,你了解多少?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汉族的元宵节做什么,汉族元宵节习俗

标签: 独具 民族 特色 羌族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