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惟妙惟肖的翼城花鼓艺术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3 06:40:12

(一)惟妙惟肖的翼城花鼓艺术文化

花鼓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晋南地区的花鼓戏是别具一格的,不同凡响。翼城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翼城花鼓西也被我们称为“闹花鼓”,是一种表演形式非常丰富的剧种。那么,大家对于这种花鼓戏艺术文化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小编的角度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翼城花鼓得到艺术特色

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打花鼓是翼城县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春佳节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表演,每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在大街上边走边打,进行游行表演,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一种是场地表演,场地表演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场地表演另外一种形式是广场表演。

翼城花鼓的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当地民间艺人介绍,通常花鼓称之腰鼓,在翼城县叫花鼓原因有二,一是当地鼓的样式多,另外打鼓的花样也多。一个鼓手最多能背八个,击打的手法有转身鼓、浑身鼓、馒头鼓,还有边鼓等。

翼城花鼓的动作特点很鲜明,其中,鼓的动律为上身灵、下身沉,上身动作变化多样,下身则多用“大八字步半蹲”、“弓箭步”。移动时常用蹲、蹦、跳、碾、转,动作幅度大、速度快,在同一节奏里姿态变化万千,显得热烈奔放、刚健有力、活泼欢快。尤其是群鼓飞舞更是气势宏伟壮观,表现出浓郁的乡土色彩。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花鼓手的动作、神态酷似猴相,如晃头、耸肩、颤跳、瞪眼以及上杠的集体造型都形似活猴,诙谐风趣、机敏灵活。相比之下,手持花扇及手绢的女苗子显得格外轻松愉快,踮脚跟碎步慢行,穿梭于花鼓手之间,为花鼓舞增添了色彩。

凡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翼城花鼓总要乘机亮相,尽情表演一番。此时,鼓手们精神抖擞,在街头边走边打,动作大方,鼓点整齐,节奏舒缓,往往与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1999年,翼城花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50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中大展风采。2005年,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翼城因花鼓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鼓)之乡”。其间,翼城花鼓还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各种表演活动。

(二)惟妙惟肖的裕固族民间美术文化

裕固族人民在劳作时创造出许多的传统文化,比如歌曲、舞蹈和美术。美术是人们通过内心世界所创作出的,裕固族人民的民间美术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面的裕固族文化为您带来惟妙惟肖的裕固族美术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马背上的美术

裕固族以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靠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创造了许多实用的工艺美术品,如编织的各种毛口袋、毯子、马缰绳等,还在这些用品上编织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

裕固族是个游牧民族,马在裕固族的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方便马背上的生活,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对马匹进行了极具实用性的装饰,我们可以从精美的装饰物中看出裕固族对马的喜爱。传统的马肚带由羊毛和牛毛混编而成,由于羊毛柔软,牛毛坚韧,这两种毛混编而成的马肚带强度大、耐磨损,又不失舒适性。

马肚带的制作从搓线到编织,完全由手工完成,许多裕固族人都会这门技术。为了编织出美丽大方的花纹,编制者利用毛线的天然色彩,对其进行一深一浅的排列,然后进行编织。编织时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织物上就会留有破绽,其整体美感就不复存在。马肚带的末端会编成许多小辫。它们两条一组,临组的搓线方向相反,这样编出的∨形小辫结构严整,花纹流畅,富有淳朴自然的美感。由于使用了具有天然色彩的牛羊毛,所以织物经久耐用,即使常年在外风吹雨打也不会褪色。

褡裢通常搭在马鞍上,用来盛放各类物品,以便于携带。它由羊毛和牛毛混编而成。精编细制使得褡裢结实耐用,成为马背上的常备物件。马鞭的材质比较多样,但都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有的马鞭用牛羊毛编制而成;有的则用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制作,可以是用牛皮条编成辫子,也可以直接使用牛皮条。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马不仅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好帮手,还是战争中的亲密伙伴。所以一条好的马鞭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控制马匹,以利于游牧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使马快速地奔跑,以有效地追击敌人,或者是实现迅速的撤退。在和平年代,马鞭的后一种功能已经没有发挥的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马鞭甚至具有更多的装饰色彩。除了马肚带、褡裢和马鞭,马背上还有 马鞍子、马缰绳、马钗子等装备。

寺院中的美术

裕固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是位于肃南县康乐乡的康隆寺。由于长时间的民族融合,裕固族文化在发展进化的同时,兼收并蓄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优秀成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裕固族宗教美术与周边民族的文化有很多相近或类似之处,又不失自己的特色。

转经筒在每一个喇嘛寺中都可以见到。每只转经桶中装有经文,每转一圈转经筒,就等于诵了一遍经。转经筒的形状都很相似,只是大小和表面的色彩花纹有所不同。如左图中的转经筒表面有轧出的咒语和装饰图案,色彩单一,为铜的原色。图中的转经筒就显得色彩绚丽多姿。寺院中精通绘画的僧人将咒语和宗教图案绘于这些转经筒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宗教主题的壁画在寺院内随处可见,它们多是描绘佛祖的生平和一些经变故事,以及宗教人物和一些宗教圣地,在喇嘛教中有一些特定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如法轮、金羊、宝瓶、莲花、白海螺、万字纹等。宝瓶是极其常见的吉祥物,有的是用布做的,有的是瓷器做的,里面盛满青稞、麦粒、金末、银末等“宝贝”。人们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希望能有富足的生活。

(三)惟妙惟肖的汉族狮子舞文化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汉族狮子舞是原始生活中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狮子在所有动物中是王者的地位,这也表明人们对强大力量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狮子舞是由人们仿制出一种狮子服饰,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的舞蹈,它是人们一般在盛大喜庆的节日时表演的。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汉族舞蹈

“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这个由笑和尚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赎罪狮子间的戏剧性表演,过去达108段之多。其表演既可令人啼笑皆非,又可见人性化狮子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们春节时最为盼切的节目。

其中,最精彩的段子《懒婆娘抢场》,是述说秋收时节,人们都在忙于打麦扬场、收获归仓。而由大头和尚扮演的“懒婆娘”,却早上起来磨磨蹭蹭地穿衣洗脸、梳头打扮,拿着镜子左照右看,懒得去场院干活。

而在为尽快赎罪狮子的多次催促下,懒婆娘才百般无奈地挑起箩筐来到场上。由于勤奋狮子的帮助,麦子很快打完了一半,这时懒婆娘的困劲儿又上来了。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雷声滚滚,但懒婆娘倒在席子上竟打起鼾来,丝毫不顾风雨将至。

狮子看着即将被雨水冲走的麦子,心急如焚催促着懒婆娘赶快起来,但难以生效。狮子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得用利齿去咬她的脚跟、扯她的席子,才把懒婆娘叫起来抢收完场上的麦子。懒婆娘与狮子在表演中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和反串懒婆娘惟妙惟肖的作态,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表演完毕,笑和尚还以各种姿态展现写有祝贺吉庆语言的字幅向人们祝贺新春,迎来人们无限的欢喜与欣慰。

临北狮子舞,主要北乡及周边乡镇。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舞的特点,形神兼备,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您可能还会喜欢: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土族民间运动

独具特色的畲族饮食文化,畲族乌米饭

仫佬族的民俗戏曲:彩调

学习学习土家族丧葬文化

(四)惟妙惟肖的近义词

1、惟妙惟肖的近义词:呼之欲出、活龙活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宛然如生、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生龙活虎。

2、卢沟桥上的那些石头狮子被雕刻得惟妙惟肖,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观看。

3、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4、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5、大桥栏杆上的狮子雕像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6、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7、古庙墙上的浮雕惟妙惟肖,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五)惟妙惟肖的白族姑娘的头饰

白族文化因聚居地的因素,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的民族头饰。白族姑娘的头饰,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时俱进的白族文化,不仅保持着本民族的原滋原味,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取得了新时代的突破发展。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

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您可能还会喜欢:

瑶族道教,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文化

朝鲜族的体育竞技游戏:朝鲜族跳板

满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朝鲜族人的葬礼礼仪与文化

标签: 惟妙惟肖 翼城 花鼓 艺术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