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别具一格的陕西传统民居

更新时间: 2024-06-02 09:49:22

(一)别具一格的陕西传统民居

陕西民居是指陕西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陕西关中,陕南,陕北地区民居形态迥异,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民居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期小编就带你去陕西文化看一看这些别具一格的山西传统民居。

陕北地区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关中民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属党家村。党家村约有660多年历史了,是明清时代的民居。走进党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让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巷道和高大、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另一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阳民居,合阳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富有的人家过去除了正院外,还有书房院和马房院,或一并排三院相连,有小门可通。

“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呈“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

陕南地区(安康,商洛,汉中)地势比较复杂,因而民居的形势多样,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角楼、三合院和四合院。石头房多建于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竹木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吊角楼多建于沿江集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于平坝城镇。

(二)别具一格的彝族织布文化

织布文化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而最早的织布机是坐在地上的踞织机,俗称“腰机”。在彝族文化中就有“腰机”的织布文化,所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下面一起来更深入的了解彝族织布文化吧。

“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工艺本无故乡,因其不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不同的故乡。地方特色也体现了工艺之美。因为是在某个特殊地方的特殊材料的产物,所有都是天然之恩赐。”由此来看,对于任何服饰,制作服饰的材料是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如果离开了材料这个载体,任何服饰上的图案、配饰、工艺等都无从谈起。而制作服饰面料的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决定着服饰在质感、款式、色彩及艺术上的风格。凉山彝族“腰机”织布工艺的存在接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由经纬线交织的古老文明。

“腰机”织布的历史

在纺织历史上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而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紧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这种织机虽然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纬线等三个方向的运动,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由此“腰机”被称为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它储存了最原始的人类气息,携带远古原始人的文化基因,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倾注了古人对生活情思的期待,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灵气,拉进了我们与先人的情感距离。

凉山彝族“腰机”织布技艺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与保存完好的古老的“纺专”、“腰机”纺线技艺和织布工艺密切相关。

凉山彝族传统衣料以自擀、自纺、自织、自染的毛、麻织物为主,犹以羊毛面料为上。凉山彝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羊不仅是他们的肉食美味,同时也是主要的擀毡和织布原料。他们养羊、剪毛、擀毡、“纺专”纺线、排经线、腰机织布、染色到制作成绚烂多彩的各类服饰。总之,从羊毛到各类服饰制作的全过程都靠双手来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服饰手工制作的原生态系统。服饰风格呈现天然、本色、厚重、粗犷、质朴、古老而博大的美,构架起完整、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空间。

(三)别具一格的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

我们都知道,“说书”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已经可以追溯到至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在宫廷,已经有了管理说书的奴婢。其实这种说书文化是黄帝专门设立来搜集民间的“街谈巷语”的。那么,大家对于陕北地区的说书文化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特色与表演特征

陕北方音——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着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激扬粗犷——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脚本程式化——陕北说书的曲目中所保留的传统节目不仅内容题材因袭宋元活本和鼓词中的历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书目连曲本多也一样,如《金镯玉环记》《绣鞋记》《汗衫记》《金箸记》《七侠五义》《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这一时期陕北说书有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脚本程式化。

别具一格——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说唱艺术——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说得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

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的“陕北说书”,虽然在厚重的陕西文化积淀和滋养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陕北说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别具一格和别开生面的区别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别具一格偏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别开生面偏重在“生面”,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标签: 别具一格 陕西 传统 民居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