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古色古香的酿苦瓜由来与传说

更新时间: 2024-06-02 21:46:21

(一)古色古香的酿苦瓜由来与传说

酿苦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菜,它和酿豆腐、酿茄子、并称为“煎酿三宝”。酿苦瓜的味道清淡爽口,苦瓜香气诱人,味道微苦鲜香具有清热解毒,明目败火等功效,是一道十分健康的家常菜。那么你知道酿苦瓜的由来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客家菜文化中的酿苦瓜吧。

酿苦瓜属于客家菜,做法是将猪肉剁茸,加入鸡蛋、盐、料酒、生姜(切末)调匀,成猪肉馅,苦瓜洗净,去籽,将调好的肉馅塞入苦瓜中,切成段;锅内下油烧热,倒入苦瓜,用小火烧熟后;加入料酒、白糖,焖烧片刻即可。

这道菜是十分将健康的菜式,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奎宁,有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的功效。

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具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苦瓜汁含有某种蛋白成分,能加强巨噬能力,临床上对淋巴肉瘤和白血病有效;从苦瓜籽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蛋白酶,阻止恶性肿瘤生长。

酿苦瓜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五华人和一个兴宁人是结拜的好兄弟,后来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苦瓜,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苦瓜。这深刻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

(二)古色古香的壮族铜鼓铸造技艺

铜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娱乐敲击乐器,还是征战时不可缺少的器具。在壮族文化中,铜鼓铸造技艺已经精湛到极致。

壮族铜鼓铸造技艺已经流传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它不仅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壮族文化的名片。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古色古香的壮族铜鼓铸造技艺吧。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的演变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和衰落几大发展阶段。铜鼓最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

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随着铸造世家韦启初兄弟铸造的仿古铜鼓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民间新铸造铜鼓的拥有和使用的数量将大幅的增加,广西的铜鼓文化必定有着辉煌的前景。

上朝地处环江北部,与贵州省荔波县接壤,大环江河蜿蜒穿过。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及铅锌矿资源,明代以来官方就一直在这里采矿并冶炼,民间铸造业十分活跃。在广西享有盛名的环江铁锅,就出自这里。沙模铸造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铸造工艺,民间应用非常普遍。沙模铸造也称为“翻砂”,是将熔化的金属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

制造铸铁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为主,并与粘结剂、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粘合强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状并能抵御高温铁水的冲刷而不会崩塌。为了在砂型内塑成与铸件形状相符的空腔,必须先用木材制成模型,称为木模。炽热的铁水冷却后体积会缩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铸件原尺寸的基础上按收缩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应加厚。空心的铸件需要制成砂芯子和相应的芯子木模。

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铸造也称为“翻砂”)。在制造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砂型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壮族民间多用此法来铸造犁头、铁锅等。

您可能还会喜欢:

佤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

令人讶异的佤族妇女大耳环

佤族有趣又独特的“谈恋爱”方式

拉祜族打歌的由来与特点

(三)古色古香的辽宁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在世界各地都有青铜文化的出现。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六千年前,中国的青铜文化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而辽宁也是中国青铜器之乡。那么,对于辽宁的青铜器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辽宁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辽宁青铜器具的代表作品为1975年5月在辽宁喀左县北洞村二号坑出土的商代晚期“其侯”方鼎和1955年在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掘的燕国匽侯铜盂,其考古,文物价值都很重要。

除了对于辽宁青铜文化主归属有重要意义的“其侯”和“匽侯”青铜礼器出土外,辽宁沈阳,庄河,葫芦岛等地也如需出土青铜器时代的各样文物。很多东亚学者认为此处出土青铜器与箕子朝鲜,燕国,孤竹国等地关联甚大。

辽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中礼器风格与中原相当,部分兵器如北方戎狄民族使用的琵琶形曲刃剑有地方特色。日本学者把这种短剑称为“辽宁式铜剑”,中国学者则称之为“双侧曲刃短剑”、“丁字形青铜短剑”或“短茎式曲刃短剑”。

这种铜器发源于中国辽宁地区,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半岛乃至日本都被发现,国际上学者多认为是东胡、山戎以及秽貉等古代中国北方戎狄民族的遗物。

近代韩国学者主张琵琶型曲刃铜剑在朝鲜半岛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琵琶型曲刃剑的生产主要是在公元前8到7世纪,这种铜剑最早在辽宁生产,后来逐步向朝鲜半岛扩展。近代韩国学者李忠奎将琵琶形铜剑文化分成5个发展阶段:第一,二阶段主要是以琵琶型铜剑为代表;第四,五阶段以较为细长的铜剑为代表;第三阶段则是前两者的过渡阶段;第一,二和三阶段的铜器在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都有发现;第四和五阶段的铜器则只有在朝鲜半岛发现。

李忠奎认为此类青铜器的含锌量比其周边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含锌量高,并主张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晚期只在朝鲜半岛内发现,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晚期因此也被韩国学者称为朝鲜青铜器文化。此类青铜器在忠清南道的锦江流域为最多。而琵琶形铜剑文化被韩国学者认为与朝鲜半岛南部的辰国吻合。

而近期在中国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也被韩国方面宣称为其先民所有,并在教科书上把该国的青铜器年代上推了一千年。

从考古上看,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辰国是辽宁青铜器文化的外延,其中忠清道,全罗道发现的类似于辽宁青铜器的文物最多。而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韩国学者忽视汉文史籍中的萁子朝鲜为中国商朝后裔的事实,片面认为辽东地区为今天的朝鲜族先民的活动场所,制造辽宁青铜器主权归属的争议。

也有观点认为,在卫满灭亡箕子朝鲜后,箕子朝鲜的准王逃亡马韩部落建立的国家被称为辰国,其地理位置也大体相当。故而辰国也是辽宁青铜器文化,箕子之国的延续。

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7年23日表示,新教科书将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的开始时间从“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1000年)”修改为“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500年)”。而旧教科书的原文是“继新石器时代后,朝鲜半岛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进入青铜器时代,满洲地区在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3世纪左右进入青铜器时代。”

(四)古色古香的蒙古族餐具文化

不管是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饮食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伴随着饮食的是那些装食物的餐具。随着现在用一次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使我们渐渐淡忘了本该深记的餐具文化。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在《蒙古风俗鉴》第二章“蒙古餐具类”条中记载“没随身携带刀碗筷的人是会被讥笑的,人们认为他是不懂得生活得人。蒙古人从婴儿孩开始,就有指定的碗筷刀等个人专用餐具,并且互不乱用,男女都一样。”在饭后,必须把自己的碗舔干净后揣在怀里。古人说,人的唾液能杀死好多有害的细菌,也不易传染由餐具传播的各种疾病。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蒙古人的祖先严把这一关,并形成世袭习俗,实属聪慧。可惜这些文明习俗尚未得到应有的改进和继承,正在被人们遗忘。火镰银鞘筷刀如今成为舞台演员们的装饰品,银碗却成了人人轮流敬宾客的器具。

蒙古族是热爱艺术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神奇美丽的饰品。银白色,像牛奶一样代表纯结。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美观,还可以当装饰品、陈设物,是蒙古族工艺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馈赠礼品。蒙古人民信奉长生天。

在那个古老的传说中,美丽的长生天赐予蒙古人“三大宝”和“三小宝”。其中“三大宝”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宝为:蒙古刀,马头琴,奶酪工艺。蒙古人将“六宝”传承至今。精美绝伦的蒙古酒具延续并记载着蒙古人的勇敢,智慧和辉煌的历史;并承载着蒙古人对祖国各族人民的深厚祝福。

蒙古族以白为尊,所以祝福多以洁白哈达、白银酒碗、酒具和馁银饰蒙古刀、筷合一的餐具为敬。

您可能还喜欢:

普米族怪异的喊魂的习俗

以弓箭结缘锡伯族男女青年

爱情的象征,壮族绣球文化

塔吉克族早期自然崇拜而形成的鹰文化

标签: 古色古香 苦瓜 由来 传说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