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古色古香的安徽传统建筑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2 19:34:43

(一)古色古香的安徽传统建筑文化

安徽的传统建筑是安徽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安徽的建筑不仅美学价值极高,还有浓厚的安徽气息以及安徽文化的厚重之感。安徽的建筑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安徽建筑给人最初的印象大多是精致,美观的感受。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徽民居是安徽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着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房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

明清时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为普遍。院内再用高墙分隔,形成小天井。前庭两旁为厢房,楼下明间为堂屋,左右间为卧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为开敞式。厢房开间窄小,进深很浅,故采光性能较好。上层多为“跑马楼”形式,通廊环绕,均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

书房和闺房都在楼上。这样,一方面不受来往客人的干扰,另一方面,读者疲倦或孤独苦闷时可凭窗远眺,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有的二楼还没有隐藏在栏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以供闺房之中的小姐偷看楼下厅堂里有青年客人,便于选择称心如意的郎君。

除外墙防盗外,富有人家室内还有暗室,由于平面复杂,暗室入口常用砖墙面、木雕装饰等掩盖,所以难以发现。除暗室外,还有夹层设计,从楼下看,以为是楼上的楼板,而上楼后,脚下就是地板,这种夹层设计,有时一家人中,也只有一两个人知道。里面放有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朝北居

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

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

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

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民一听,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

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画桌

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二)古色古香的江西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的氛围历史悠久,江西地区以优秀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茶叶的主要产区,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形成了当地的茶文化。这里的茶叶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茶种,一起汇集成江西文化中的精品。

江西盛产茶叶,庐山的云雾、井冈的翠绿、上饶的白眉、景德镇的浮红、修水的宁红工夫与双井绿、遂川的狗牯脑、婺源的茗眉,无一不是茶中精品。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庐山。这里北临长江,南映鄱阳湖,滨江襟湖,青山巍然,名胜古迹遍布山中,风景非常优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庐山云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异。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庐山云雾茶制作方法,不断改进。

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为3厘米左右。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九道工序。

婺源茗眉

婺源茗眉产于江西省婺源县。这里是江西省主要绿茶产区之一。特别是海拔1000余米的鄣公山,地势高峻,峰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云雾不绝,具有栽培茶树的优越自然条件。婺源茗眉是以上梅州茶树良种和本地大叶种的鲜叶为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

该品种芽叶肥壮,满披白毫,产量高,芽叶萌发早而匀齐,含有效成份丰富。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狗牯脑

狗牯脑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乡的狗牯脑山。狗牯脑山有苍松劲竹,百鸟高歌,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较大,确是一个栽培茶树的绝妙佳境。

狗牯脑茶之所以品质优良,固然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分不开,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该茶独特的采制技术。该茶鲜叶原料十分细嫩,一般在4月初开始采摘,高级狗牯脑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做到不采露水叶,雨天不采叶,晴天的中午不采叶。鲜叶采回后还要进行挑选,剔除紫芽叶、单片叶和鱼叶。

双井绿

双井绿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有两井,在一块石崖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双井”两字。茶园就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温暖湿润,时有云雾,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该茶的品质特点为,外形圆紧略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内质香气高香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

井冈翠绿

井冈翠绿是江西省井冈山垦殖场茨坪茶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创造而成的。1982年被评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1985年分别被评为江西省和农牧渔业部的优质名茶;1988年被评为江西省新创名茶第一名。由于产地为井冈山,色泽翠绿,故名井冈翠绿。

井冈翠绿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多采自谷雨前后。鲜叶采后,略经摊放,经过杀青、初揉、再炒、复揉、搓条、搓团、提毫、烘焙八道工序制成。

宁红工夫

宁红产区位于赣之西北边隅,有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全境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气候温和,每当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树生长根深叶茂,茶芽肥硕,叶肉厚软,内含化学成分丰富,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

宁红工夫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其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叶底红匀。

(三)古色古香的成语故事

古色古香:语出宋·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又有一说是: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麈史:是书虽非毛氏所云何元朗本及伊舅氏仲本木,然古色古香溢于楮墨,想不在二本下也。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墨,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具体在历史上没有故事,这个成语是由话引申出来。古色古香比喻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

(四)古色古香的复古建筑:太白楼

步入济宁古色古香的复古建筑——太白楼,肯定让你印象深刻。从它四周的建筑,色彩,砖瓦能看出这一座建筑对先人“李白”有着怎样的敬意。在济宁文化中,太白楼是为李白纪念馆,那么太白楼的具体介绍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太白楼在济宁旧城墙上,两层飞檐,歇山,高20余米,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今天的太白楼虽然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楼的周围仍多酒馆、酒庄,参观了太白楼中的文物展览,就近择地饮酒,正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

太白楼,顾名思义,和吾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关,原名太白酒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历代重修。

现在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建。虽为重建,据今也60年,正是最佳状态,颇有点洒脱豪迈。大约是占了诗仙的灵动之气。

有人考证:太白酒楼是天下第一座酒楼。因为在此之前,唐朝人称喝饮卖酒的地方为旗亭。李白将自己的家命名为酒楼。从那以后,天下皆酒楼。

太白楼现为李白纪念馆。要想饮酒,只能到太白楼临近的酒店饭庄了。现在太白遗风减弱,叫酒楼的越来越少。不少人自视甚高,以为“酒楼”一词不雅,殊不知这是吾国最伟大诗人李白的命名。

(五)古色古香的云南茶文化

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注定了这里的茶将繁荣发展,这里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这么一个拥有优秀茶文化历史的国度,云南的茶不仅享誉国内还远扬海外。在云南文化里在不同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饮茶方式,但饮的都是一个地方的茶。

云南是茶的故乡,茶叶也是是云南省久负盛名的特产,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在,云南省有92%的县种植茶叶,所产茶叶除供应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早在1700年前,当地就有茶树栽培。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

云南由于气温、土质、阳光适宜,云南种植的大叶茶,具有质优高产、发芽早、育芽力强、生长期长、芽叶肥厚、叶质柔软等优点。经科学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的总含量高,故云南茶叶具有色泽鲜艳、味道浓厚、经久耐泡等优点,加之加工制作技艺精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传统名牌茶叶。

其主要品种有滇红、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五大类,其中滇红、普洱茶及紧压茶中的沱茶、七子饼茶等深受国外游客喜爱。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

但是云南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特别喜爱饮茶。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渗出到了每个民族糊口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茶业作为云南传统支柱产业,经历了无数次的兴盛与衰落,明、清曾盛极一时的“普洱茶”就产于云南,“六大茶山”声名远播。云南土著民族对茶树的利用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同时期,大理、景东一带的彝族先民就形成了“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并将之作为一种传统,一代传一代。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简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藏族的“酥油茶”等等。

云南与茶有着太深的渊源。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

标签: 古色古香 安徽 传统 建筑 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