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烽火台起源于那个朝代

更新时间: 2024-06-08 17:37:26

(一)烽火台起源于那个朝代

烽火台起源于周朝,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中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一般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的建立是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的,古时一旦发现敌情,若遇白天则燃烧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见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的烟火传递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二)烽火台哪里

最高的明烽火台,发现地点:锦州凌海市台子沟北山200米,它的主体建筑形式为白灰青砖砌筑,是辽宁发现的最高的明长城烽火台,残高就有13、5米,而一般的明长城烽火台只有五六米高。它的上部直径达10米,下部直径为11米。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上,明烽火台一般相距5里左右。“这座距今400多年前的烽火台保存非常好,源于当地村民的重视。”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鹏介绍,“这座烽火台距地表八九米处有一个门,当时需要上面放软梯,驻守官兵才能爬上去。”

(三)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四)骊山烽火台海拔多少米

骊山烽火台海拔1302米。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众多著名景点。

(五)烽火台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烽火台在古代的作用是防止敌人入侵,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烽火台又称烽燧。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主要功能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戚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烽火台是白天点狼粪,晚上然柴草,白天烧狼粪用烟比较明显,晚上烧柴草靠火光报警。

标签: 烽火台 起源 那个 朝代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