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历史上的神童之甘罗的机智答辩

更新时间: 2024-06-04 00:49:18

1)历史上的神童之甘罗的机智答辩

甘罗,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孙子,着名的少年政治家,很小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他自幼就聪明过人,小小年纪就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本期的历史故事,为你解析。

甘罗从小聪明过人,非同一般,于是他成了地方豪绅的眼中钉。

在地方豪绅的授意下,私塾老师在甘罗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整治他。看到甘罗个儿最小,第一天放学时,老师宣布:“明天放学的时候,只要能把门口的钟敲响的人就可以回家,其他留到最后。”放学回来,甘罗把老师所说的告诉爷爷,爷爷束手无策,只好劝甘罗暂时不去学校。但甘罗自有办法:“爷爷,你给我准备一条细绳和一只橘子。明天我肯定是第一个回来。”

第二天放学时间到了,门口就传来“当”的一声。老师忙问谁敲钟了。众人答:甘罗。甘罗用绳子拴住橘子,拿橘子往钟上一扔,就轻易把老师的难题给解决了。甘罗第一个离开学校,这是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

甘罗上学没多长时间,他的聪明超乎老师的想象。所以狠心要整治甘罗,让他成为一般的孩子或者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笨。

该向老师交钱粮了,老师对甘罗说:“我这儿不缺粮也不缺钱,就缺一样东西。这东西能吃,但吃完它还能和原来一样多。你要是找不到这东西,就不能来学校了。”

老师说完,甘罗满口答应。回到家里,甘罗把老师要交粮的事和爷爷说,爷爷一筹莫展。

“爷爷,你帮我找田螺来,并把田螺帮我炒好了,我自有办法。”甘罗胸有成竹地对爷爷说。

第二天,甘罗用篮子提着炒好的田螺,来到老师的面前,把篮子递给老师。

“老师,你要的东西挺容易找的,我给你带来了。”

老师一看,竟然是田螺,拿起戒尺要打甘罗。甘罗不怕,很镇定地说:“老师,我帮你找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不该打我。你把田螺的肉吃了,它的壳还在,也没有见到减少呀。”

治不了甘罗,倒反被甘罗奚落,老师气得够戗。地方豪绅知道这事后也气得整个人都变了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地方豪绅数落后,老师再出恶招。

“甘罗,给老师弄条稻草灰绳子,弄不到你就不能读书了。”

这恶招,就算是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拆招。老师无理,爷爷无奈,但甘罗还是接招拆招。

上学时间到了,甘罗来到学校,老师见到甘罗,冷冷一笑:“甘罗,你怎么又来了呢?”

“老师,我给你送绳子来了。”甘罗说着从背后拿出一个小小的竹篮。老师把竹篮盖打开,里面真的有一条小小的稻草灰绳子。用手一碰,绳子断了。绳子一断,甘罗理由充足:绳子给你,你自己弄断了,只好自己接起来。

老师虽然再次败北,但没有因此善罢甘休。恶招不行出险招:“甘罗,叫你爷爷给老师做一面大鼓,而且只能用一张牛皮。”

孩子天真,不知道这险招有多险恶,依然从容答应。

“这鼓要十二人才能抬得起,要十三个人敲才能敲响。十天时间,做不来就叫你爷爷来把你领回去。”

甘罗接受任务后,依然把任务告诉了爷爷。爷爷知道这是险招,谁都没有回天之力,也再三劝甘罗不要上学了。甘罗说:“爷爷,这几天你只管去河对岸那边玩,什么都不用想。”

爷爷听从孙子的安排,天天都划着船到对岸去消气。十天时间眼看就要到了,老师追问甘罗大鼓的进展。

甘罗说:“我爷爷太忙了,还没做呢。”

老师终于可以整治甘罗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还是很关心地问甘罗:“你爷爷不做大鼓,忙什么?”

“我家的牛从河这边伸脖子到河对岸吃了人家120亩的禾苗,我爷爷去给人家说赔粮的事呢。”

老师听了甘罗这么说,气歪了脖子:“真有你的,甘罗,你的牛皮吹大了啊,哪里有那么大的牛呢?从河这边伸脖子到河那边,还吃了120亩的苗。”

老师这么一说,甘罗高兴了:“有啊,我家的牛就这么大,不然就没有那么大的牛皮为你做大鼓了。”老师听后,彻底没招了。

2)历史上的神童

说到诸葛亮大家一定都非常的熟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聪明才智令人惊叹,被称为天下奇才的他小时候也不是个普通人。他小时候就被街坊乡邻们称之为神童了,本期的的古代名人故事,为你解析。

1、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2、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

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3)历史上的神童

老子又叫做李耳。是中国古代未带的思想家与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东方的三大圣人之首,是中国传奇般的牛人,他的童年那也是天才般的存在。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为你解析。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4)历史上的神童

司马光砸缸这大家都知道,他不像方仲永长大后碌碌无为,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为你解析。

1、砸缸救人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写出《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3、勤学惜时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着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4、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父亲的书房外,是司马光和姐姐的乐园。一个秋天的下午,司马光捡来很多核桃让姐姐帮他把皮剥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坚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划、手指掰都无济于事。如果用石头砸就容易连核桃仁一块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气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马光独自在为难。

恰好一个仆人走过来,看到发呆的司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过来询问。听完原因后,她把司马光带进屋子里,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一烫,然后用小刀一刮。这样,核桃壳一下就掉了,她把一个完整的核桃仁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拿着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惊奇地欣赏着,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壳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聪颖过人,前不久他还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于是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但你究竟是怎样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

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脸就红了,低下头去。父亲要求司马光把核桃仁是怎样剥出来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讲了仆人是怎样帮忙的。

父亲看到司马光没有撒谎,很满意,就告诉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聪明就说谎骗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仅聪明,还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受益终生。他后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即使对皇帝权贵也不说自己违心的话,赞成就是赞成,反对就是反对。他对当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锐的意见,但王安石也一直赞许司马光是一位诚实无欺的人。

标签: 历史 神童 甘罗 机智 答辩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