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喇嘛教和佛教的区别

更新时间: 2024-06-02 16:33:41

(一)喇嘛教和佛教的区别

1、教理上不同:藏传佛教大多争论中观和瑜伽行,即有宗和空宗。藏传佛教除了显教还有密宗。汉传佛教基本上是真空妙有的统一,大乘八宗基本上都是调和空有的观点。

2、修习法门不同:在藏传佛教信众中,密咒(又称真言,如“嗡嘛呢呗咪吽”)是修习法门。喇嘛教里的转经轮和跪山等宗教礼仪也是特有的。汉传佛教中常见的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净土宗),还有禅宗、俱舍宗、成实宗、法华宗、性空宗、法相宗、华严宗。

3、喇嘛教更重视讲经说法: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闻思修、讲辩著体系,对传承也一直相当重视,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要求次第修学。尤其是藏地的寺院非常多,比如我所在的色达县,人口不到五万,寺院就有二十几座。这些寺院都有法师讲经说法,周围的老百姓也经常去听。而汉传佛教,相比之下,一个城市里的寺院比较少,就算有几座,讲经说法的现象也不太多。其实,现在很多佛教徒特别虔诚,但佛教中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大多数人却不明白。

4、与印度佛教的关系不同:藏传佛教接近印度佛教晚期的面貌。藏传佛教则是印度佛教发展到晚:期,开始传入吐蕃地区。汉传佛教比较接近印度佛教的中期面貌。佛教在印度本土不断发展同时向四周传播。当发展到中期大乘时期的时候,正好是大规模延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扩散。传承制度不同。

(二)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日本神道教是从日本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期初并没有具体的教派名称,后因佛教的传入为了区别神道与佛教而命名为神道教。在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教徒十分反对佛教,也曾出现过废佛的运动。下面就让我们认真分析神道教文化究竟和佛教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吧。

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期(1192~1333)以后,确立了以封建领主经济为基础的武士统治体制。宗教界旧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等日见衰微,而新成立的净土宗、真宗、日莲宗以及新从中国传入的临济宗、曹洞宗正在迅速传播,在神道界也出现了反对佛教的神道学派,其中影响大的有:

1、伊势神道。14世纪由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等创立,故亦称外宫神道或度会神道。否认本地垂迹说,提出系统的以神道为主体,以儒、佛、道为从属的神道理论。认为宇宙的本原神是国常立尊,其创造万物的神妙作用称做天御中主神,二神共为一体。

宇宙本原神具有五行之首的水德,而伊势外宫所奉的丰受大神是水神和食物神,与天御中主神也是同体;伊势内宫所奉的天照大神是日神,具有火德,与丰受大神互相依存;并强调神皇一体思想,认为“大日本者,神胤也。……神者君之内证,垂慈悲而同尘;君者神之外用,昭俭约而治国”。他们还注重封建道德的宣传。主要文献是《神道五部书》。

2、吉田神道。由室町时期文明年间(1469~1487)京都吉田神社的祠官吉田(祖姓卜部)兼俱创立,也称卜部神道、唯一神道(谓日本自古唯有神道,“纯一无杂”)。反对“佛主神从”的神道学说,认为宇宙的根本神是太元尊神,《日本书纪》中称之为国常立尊,它是万物的本体;不是神为佛的化身,而是佛为神的化身。

神道是安人心,防鬼神之道;人心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个机能,人身有生、长、病、老、死五种机能,而要使这些机能表现正常,就应作“内外清净”的修行。自称所创神道是无本宗源神道、大日该国固有之神道。主要文献是《神道大意》、《唯一神道名法要集》。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由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佛教僧侣具有大陆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时神道教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的权力亢进,天皇欲抑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两者浑然。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神道教成为国家的宗教。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从江户时期元禄年间(1688~1703)到明治维新,由国学者荷田春满倡导,中经贺茂真渊、本居宣长至平田笃胤完成复古神道的学说体系,反对神道教依附于佛教或儒教,反对用儒佛思想解释日本古典和神道,主张依据日本经典《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来探明日本神道教的本义。

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神是天御中主神,世界分为显(现世)、幽(死后世界)两界,现实世界由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统治,而死后的世界由大国主命统治。人死后要在幽界接受审判。根据生前的不同行为得到不同的结果;为善成神者将长生不死。

认为伦理纲常中孝道最重要,广义的孝包括孝父母、敬神和忠于天皇。鼓吹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当统治世界,其国体皇位尊严无上。其思想对明治维新王政复古有很大影响,也是近代神社神道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文献有荷田春满的《创学校启》,本居宣长的《直毗灵》、《玉百首》、《百事记传》,平田笃胤的《古道大意》、《俗神道大意》等。

(三)佛教的感情语录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四)明清时期佛教的发展

明代:

1、 明为佛教复兴时代,明太祖因出身和尚,故即位后,振兴佛教,对佛教极力保护;

2、 太祖亲撰《御制护法集》明言护法之道,又特设僧官管理天下寺院及僧尼;

3、 成祖得位,得僧人道衍替其决策。故即位后,对佛教甚为尊重。命僧人道戒及一如校订佛经,又重刻大藏经;

4、 整个明代虽以国家力量倡导和保护佛教,但佛学并不发达。高僧寥寥可数,如真可法师、德清法师及智旭法师稍为著名。宗派方面,仍以禅宗为主,而天台宗、净土宗及华严宗也有言奉者。

清代:

1、 清代佛教受重视之程度不及明,但各帝皇在一定程度上信仰佛教,礼待高僧,但对于广泛建筑佛寺及剃度之风则有限制;

2、 雍正时相当重视喇嘛教,研究及净土宗之佛理;

3、 乾隆时曾从事大规模刻印《大藏经》,分发各寺院及禅院。

(五)独特的修炼方法,佛教的入定是什么意思

是暴躁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做出很多之后让自己后悔的举动,人在失去理智的时候总是会让自己难以平静。在平常的时候入定可以让你暴躁的时候更容易冷静下来。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了解佛教的入定是什么意思。

还想了解》》佛教五观指的是什么意思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

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

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

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

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标签: 喇嘛教 佛教 区别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