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石壕吏中的各个人物形象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37:42

1)石壕吏中的各个人物形象

1、《石壕吏》诗中人物形象有:老妇和石壕吏。

2、主要人物是老妇,通过写石壕吏的逼迫以及老妇人的遭遇写出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通过写老妇人在危机之下主动参军歌颂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3、通过写石壕吏对老妇的逼迫,说明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礼,从而写出了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剥削。

2)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1、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石壕吏由来

1、“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逃难的路上,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一路打听到风翔去投奔肃宗。唐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就派他作了一个左拾遗的官。

2、可不久,杜甫又被罢免。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完全的消失,形势仍是岌岌可危。为了加强防守淮关的兵力,驻军在河阳的郭子仪等人便派人到新安、石壕一带拉夫抓丁。

3、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时间已经很晚了。便到一个老农夫家投宿。半夜里,正当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恕然听到一降急促的敲门声。杜甫翻身坐起,顺着窗缝向外观看,只见隔壁老农夫惊慌地跳墙逃走了。老婆婆一面害怕地答应着,一面战战兢兢地去开门。门开后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厉声喝问老婆婆:“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老婆婆伤心地哭着说:“我的三个孩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两天刚接到一个儿子的来信,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死在了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正在吃奶,儿媳才没有回娘家,但她衣裙破烂,不好出门见人。如果你们不嫌我这个老婆子。年迈力衰,我愿意跟你们到河阳应差。现在立即动身,还来得及,为防守河阳的军卒,做早饭。”尽管老婆婆讲得很凄惨、悲凉,但是丝毫也未打动那些差役们的心。老婆婆没有办法,只好含泪离家,到军营服役。

4、随着差役的离去,大诗人杜甫的心,也如刀绞般的疼痛。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但杜甫依然觉得,有人在隐隐地抽泣。天亮后,杜甫要继续赶路,而与他告别的,却只有老农夫一个人了。

5、有了这样的见遇,才使大诗人杜甫提笔写出,这首朗朗上口的《石壕吏》一诗。“暮投石境村,有史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石壕吏记叙的事件

1、作者夜投宿在石壕村的一个家里,到半夜差役来抓人出冲军,老头翻墙跑了,老妇人被迫去河阳服役,早晨作者要走了,只和老头告别。

2、《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1、因为杜甫当时虽破落,也是有官职的人,他是不用服劳役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那些捕吏是很卑微的。

2、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

3、正因为杜甫当时正在做官,官好像不大但好歹是个官,石壕吏不敢也没理由拿杜甫凑数。

标签: 石壕吏 各个 人物 形象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