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汉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更新时间: 2024-06-16 21:23:44

(一)汉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汉族的传统乐器种类繁多,有四大类,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其中箫为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可以横吹和竖吹,琵琶音色优美,声音动听。二胡音色粗犷,有着边塞风味,锣一直到现代还经常用来演奏。

汉族的传统乐器的种类汉族的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多达一百多种。总共分为四大类,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这四大类。

其中吹奏乐器最为出名的为箫,这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可以横吹和竖吹。弹拨乐器最为出名的为琵琶,音色优美,声音动听。

拉弦乐器最为出名的为二胡,音色粗犷,有着边塞的风味。打击乐器中较为出名的为锣,一直到现代还经常用来演奏。

(二)汉族的佳节,藏族人过端午节吗?

汉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地方的不同民族,他们的节日习俗都各不同。我们端午节吃粽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那么,藏族人是否也过端午节呢?下面就随藏族文化一起去看看吧!

藏族的端午节--吉祥桑杰曼拉

卓仓地区的藏族在汉族端午节这天也过节,但是不叫端午节,而是称为桑杰曼拉节,意为“药师佛节”。当内地的汉族群众吃粽子,在门楣上遍插艾草,划龙舟纪念屈原时,卓仓地区的藏族则吃地皮菜包子,比赛射箭,来纪念伟大的给人间带来健康和安宁的药师佛。卓仓地区也有在门楣上插花草的习惯,但不是艾草,而是生长在卓仓山野的吉玛梅朵。

据说喝桑杰曼拉这一天的山泉水可以治世间百病,用这一天的泉水沐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卓仓藏族有在这一天喝山泉水、沐浴的习惯。孩子们到河滩,树林和山崖下去摘兰色的,柔嫩的,形状象骘尾的吉玛梅朵,采来插在各家的门楣上。母亲们则会为孩子们戴上内置有各种浓郁芳香的药草香包来祈求药师佛保佑他们健康成长。此时正值炎炎夏日,凉面是必不可少的,配上自家做的凉粉,调上新鲜韭菜剁成的沫子,醋和辣子,酸酸辣辣,别提多爽口了,很多家庭在这一天还要吃地皮菜包子。

藏医学巨着《四部医典》中说,藏医学是在西方极乐净土药王城里由全身散发着蓝色琉璃光的药师佛直接传授的,因此药师佛在图博特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据笔者所知,藏区没有专门纪念药师佛的节日。惟独身处藏区东北边缘和汉族杂居地带的卓仓藏族在部分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其转化纪念为人类带来健康安宁的药师佛的节日并且一代代顽强地坚持下来,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一万余人,处于杂居状态的藏族社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

(三)全面解析: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是咱们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士人情也是多姿多彩。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不太相同。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汉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1、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着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着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着作的代表作。

(四)为什么汉族的人口是最多的

1、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始于黄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在黄帝时代起,由于生育和迁移,汉族人分布渐广,与其他民族所生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就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地上汉族占大多数的局面。

2、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主体族群,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已有2000万人,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如今中国人口高达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标签: 汉族 传统 乐器 哪些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