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什么时间

更新时间: 2024-06-16 17:28:22

一)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什么时间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3、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4、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5、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6、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7、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二)梆子是什么意思: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

在我国传统曲艺表演中,经常会用到很多民族乐器来进行伴奏。

二胡、鼓、琵琶、三弦,这些乐器都曾在舞台上登场亮相。

今天的上党梆子,就为你介绍另一种在传统曲艺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是一种汉族打击乐器,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木材一般多用紫檀、红木,有些地方则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

一对梆子里,长的一根为圆柱形,长度25厘米,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则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梆子这种乐器,一般是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

梆子的原型,是古代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后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作为伴奏乐器流行起来,广泛应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最早因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戏剧气氛。

梆子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河北梆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形木棒,互击发音。音色清脆、高亢而坚实,无固定音高,为梆子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常用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中也常使用,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

南梆子又名卜鱼、广东板,是长方形木制中空体,长24。5厘米,宽8。7厘米,厚6厘米,中间为一长方形音孔。以采用花梨木制作的较好,音孔必须开列整齐、内膛光洁。演奏时,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棰敲击。

南梆子流行于我国南方,它原是粤剧的伴奏乐器,后来也用于京剧高拔子唱腔伴奏及广东音乐。其发音短促、圆润,除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击奏强拍外,也可用来表现马蹄声、机枪射击声等特殊音响效果。

坠梆又称“脚踏梆子”。外形为木制球状,如鸭蛋。其圆径9厘米,中空,分为大中小三种,长度分别为13。5、11。5和10厘米,圆径分别为9。5、8。5和5厘米。腰部有一木榫,垂直固定在一个立棍上。下方另置一榫槽,中心横穿一轴,分别连接击梆木棰与拉绳。

坠梆的演奏人,通过脚的踩动,控制木棰击梆发音,演奏时,常将它绑在桌腿上,由操坠琴的伴奏者兼奏。坠梆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书的伴奏。

秦梆,用于秦腔伴奏。外形为椭圆形,长20厘米。

结束语:梆子是我国传统曲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打击乐器,能够加强戏曲的节奏,营造戏曲的气氛,使戏曲的演绎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汉族在中国无疑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大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文景观精彩绝伦。汉族文化中的节日极多,有喜迎新春,中秋佳节,清明祭祖,十一国庆,元宵灯节等等让人应接不暇的节日,节日的多样化,更能体现汉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节日,有的一直延续至今,有的则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化了。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节日。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为天下百姓总立的社称“太社”,为自己立的社称“王社”;诸侯为封国内百姓总立的社称“国社”,为自己立的社称“侯社”;大夫以下不为自己立社,而是联合其邑里的群众共立一社,称“置社”。这样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员百姓祭祀。

龙抬头:又名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节期以观测东方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从天象上看,每当春分时刻,黄昏时角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而其它六宿尚隐于地平线下,故名龙抬头。

夏至日,苍龙七宿位于正南,秋分后潜于地平线下直至来年春分。故《说文解字》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于一年中阴阳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称之为中和节,秋分之中和节称中秋节,春分之中和节即为中春节。后世将中秋节固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称为花朝节,春花秋月,对应绝妙。由于龙神出头,人们总要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

上巳节是汉族人民的一个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汉朝以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沿袭至今,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您可能还会喜欢: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土族民间运动

独具特色的畲族饮食文化,畲族乌米饭

仫佬族的民俗戏曲:彩调

学习学习土家族丧葬文化

四)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1、传统礼节,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

2、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3、待客习俗,汉族很注意做客时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正自然,忌讳蹶足,忌讳掀开下裳,忌讳两腿分开箕踞而坐。

4、客人入座以后不要变脸色,不要侧耳探听,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懒洋洋的样子,答话不能粗声粗气。走路不要大摇大摆,站立不要跛足欹肩。这些礼节的客观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谨小慎微,举止端庄,尊敬对方,互相谦让,以诚心待人,保持和谐气氛。

标签: 汉族 传统节日 哪些 什么 时间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