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郑和下西洋的郑和是不是太监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1:29

一,郑和下西洋的郑和是不是太监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二,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船队里,总共240艘左右的船只里,包括宝船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质),它们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1000余人,载重量800吨,可谓体式巍然,巨无匹敌。《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古代规模最大、轮船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的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王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1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500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三,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1、明代诗人袁子英有诗曰:“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 诗中赞叹的便是中国古代“第一码头”-太仓刘家港。这里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

2、太仓刘家港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刘家港的得名,根据明《太仓州志》记载,刘家河即娄江在太仓境内的一段,因娄、刘音近,双声通假,当地人将娄江读为刘江、刘河。另外太仓方言中“港”即指河道,这种方言现象沿用至今。所以刘家港开始即指刘家河,并非专指港口,刘家港得名应在港口形成之前。

3、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元代初年,因北方经济凋敝,京师的一切供给“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大运河转输困难且费用高,元政府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快捷的南粮北运海上通道,至元年间宣慰使朱清、张王宣自崇明徒居太仓,开创以刘家港为起点的海道漕运,太仓刘家港因之兴起和繁荣。当时,太湖唯一的泄水大道娄江“不浚自深”,穿境入海,独具枕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另外,太仓由娄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连成一片,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总之,元初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开放的外贸政策,太仓刘家港所独具的地理、水利、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使太仓出现了历史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刘家港便由此兴起,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西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4、《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5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王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四,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1、规模大,船队数和人数多;次数多,前后达7次;航海技术先进,应用了指南针等发明制造;以炫耀国力为目的。

2、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3、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标签: 郑和 西洋 是不是 太监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