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

更新时间: 2024-06-02 19:58:03

(一)极具特色的山东戏曲艺术

山东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山东的戏曲也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而戏曲文化在山东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山东戏曲也在不断进化中,山东人民通过当地的文化传统,将山东戏曲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对于山东戏曲你了解多少呢?本期的山东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山东戏曲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地方戏曲在文化进程中,山东人民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富有“山东味”的艺术形式。人们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并根据时代的风尚不断继承与创新,生产出各种戏剧、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人民在艺术活动中娱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山东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先后曾有几十个种类流行。被中国戏剧界称颂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剧,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的柳子戏。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琴书产生于鲁西南民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扬琴伴奏,艺人说唱民间小曲。

山东琴书流行到黄河下游广饶、博兴一带,极为民间所喜爱,扬琴艺人层出不穷。其形式为坐唱,艺人渐渐感到不足以尽情尽意。1900年前后广饶县着名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第一次将山东琴书改作化装表演、上演节目为《王小赶脚》。他们用竹竿、、布扎成驴形,崔兴乐扮二姑娘、身绑道具驴,做乘驴状,时殿元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

“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了”,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

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建国前演出化装扬琴的班社主要有时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兴杨长兴的顺和班、黄文徵的黄家班、张传海的庆和班等。建国后政府文艺部门倡导和扶持地方戏曲,吕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惠民地区吕剧团。研究、创新吕剧艺术,上演的许多传统吕剧都被拍成电影,从而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吕剧的繁荣,仅山东就有29个专业吕剧团,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也都成立了专业吕剧团。经过了文化的大革命的后,80年代吕剧又重新繁荣起来。

早期着名演员有时殿元(1863-1948年),时克远(1902-1980年)、李同庆(1911-1972年)等。50年代以后出现的着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着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二)极具特色的曲种:广西大鼓

在意蕴深厚的桂林文化中,有一极具特色的曲种深受大众欢迎,那就是桂林大鼓,又名为广西大鼓。大鼓是从古至今都深受各族人民自爱的乐器,在重要场合总会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因地域差异、使用对象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外观。那么,广西大鼓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特色呢?

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鼓曲类鼓词分类曲种,原名桂林大鼓,形成于1962年。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长于演唱“武段子”。基本曲调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变而来,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音乐吸取精华,逐步形成有独特风格、联曲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综合曲体。其中无板眼节奏的讲唱韵白曲调,似唱非唱,似讲非讲,讲唱结合,浑然一体,很有韵味,极富特色。

表演特点:基本曲调由旧时乞丐所唱“千家赞”演变而来,又从“桂林弹词”等曲种音乐吸取精华,逐步形成有独特风格、联曲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综合曲体。其中无板眼节奏的讲唱韵白曲调,似唱非唱,似讲非讲,讲唱结合,浑然一体,很有韵味,极富特色。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配以琵琶、中胡等,技法借鉴于京韵大鼓,曾试验使用过梆子与脆鼓,现在则由演员自行掌握的鼓和云板所取代。

有影响的创作曲目是《特别慰问品》、《太平军将军桥大捷》《好庭长》、《雷锋语录》、《西沙之战》等。

(三)极具特色的京族哈节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和民俗,在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节了。在节日中,京族人民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京族的哈节是京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起源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目前在广西京族三岛广为流传的传说是:传说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兴风作浪。

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成为氵万柱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主要活动

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2.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3.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4.送神

“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四)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文化

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不一样,所以所使用的方言也有所不同。我国存在着许多种不能互相通话的语言,所以各地区彼此之间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方言也是情有可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南宁文化,了解一下南宁地区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吧。

南宁话,使用范围是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属粤语邕浔片,也是邕浔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

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的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市、宁明县、桂平市、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

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现在也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

和南宁粤语的状况相似,存在于南宁市区江南的平话,也同样濒危。

与其他方言濒危的城市不同,南宁市政府至今没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诺和实际措施。相反,南宁市官方通常将南宁市定位为一个“推广普通话先进城市”。在任何公众场合都尽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现(包括市区粤语和江南平话)。《雪狼湖》在南宁上演时,仅仅上演国语版本。

标签: 特色 山东 戏曲 艺术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