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黄梅戏的特点

更新时间: 2024-06-02 21:40:36

(1)黄梅戏的特点

1、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区别,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2、行当:角色行当的体制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3、服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以唐、宋、明时期为多,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4、妆容:妆容重眉眼,讲究晕染、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5、乐器: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确定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2)黄梅戏唱腔特点有什么,独特的黄梅戏唱腔

我们都知道在黄梅戏文化中黄梅戏最早称作“采茶戏”或“黄梅调”那么既然是调那就肯定有他独具特色的唱腔,我们知道黄梅戏它一个比较特色是花腔,那么有同学这都花腔是什么意思吗?所表演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小面就和小编来了解一下过关于黄梅戏它那独特的唱腔吧。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那么我们来了解看看他都有什么唱腔呢。

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

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3)黄梅戏和京剧的区别

1、起源不同: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发展逐渐形成雏形,京剧的起源是在清朝初年;2、唱腔不同:黄梅戏的唱腔是板式变化体,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3、行当不同:黄梅戏行当有正旦、正生、小丑等,京剧的行当以生旦净末丑为主。

黄梅戏和京剧有什么不同

1、起源不同

黄梅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记载,在唐代的时候黄梅的采茶歌就极为盛行,此后经过宋代民歌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而京剧的前身是清朝初年流行在江南的徽班,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昆腔、啰啰腔和其它杂曲的特色,才逐渐形成。

2、唱腔不同

黄梅戏的唱腔是板式变化体,主要分为花腔、彩腔、主调这大三腔系,而京剧的唱腔则主要分为“西皮”和“二黄”这两大类,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全面掌握,才能唱出精髓。

3、行当不同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正旦、正生、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等行当,而京剧的行当主要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的,主要有生旦净末丑这五种。

标签: 黄梅戏 特点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