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小学科学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 2024-06-02 02:46:38

1)小学科学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反思

1、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开始教学设计理念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加快溶解的方法,但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自己教学的管理,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实验不知道做什么,场面热闹,不去细心观察,不去深入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认真反思自己在课上的不足,知道了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大胆的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学生自己动起来,课堂气氛即活跃又不乱。由此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在教学思路上,以游戏引入,学生对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有了了解,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学生交流,实验验证,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了对比实验,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了。

3、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用水紧张,给学生加强节水教育,在实验中,让学生珍惜水资源,水不要用的太多,造成水的浪费,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学生小组分工没有要求,使得学生课堂相互争做实验,不想写记录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差些,学生在使用小刀、热水时没有注意安全。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些不足。使教学更加完善。使业务更加扎实。尽快成为出色的科学教师。

2)小学科学怎样制作指南针

材料:钢针、磁铁、塑料碗、水、吹塑纸、笔 。

制作的过程:1、用手拿着磁铁的一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20~30次。;

2、如果钢针能吸起大头针,说明钢针有了磁性;

3、把磁化的钢针插在吹塑纸上,放在水中,磁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在吹塑纸上写上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即可。

3)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方法谢谢

基本教具学校有配备。没有的话可以自制,自制方法如下:

1、先在化工市场买一些聚乙烯,如果资金不充裕可以找一些热塑性的塑料,将之融化。

2、用沙子制作一个简易的模具,然后把融化的料注入砂型中,等待冷却。

3、根据教具要求直接加染色剂,黑的加碳黑,绿的加氯化铜等,染色剂可在市场购买。

4、最后将多余的边角用刀切掉,然后用砂纸将器具打磨光滑,即可完成简单教具的制作。

4)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方法

1、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2、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行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

3、教学改革中运用电教手段能兼顾对待个别差异,取得个别效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在性别、年龄、智商、个性、知识、能力、气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的复杂的教学改革群体。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4、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改革艺术。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改革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教材结构、教师教学改革结构和学生思维结构相吻合。

5、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做好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教学改革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

6、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特别是每一个细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交流。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现学生自主性时,要加强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7、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8、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地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小学 科学 怎样 加快 溶解 教学 反思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