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中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

更新时间: 2024-05-19 10:58:08

(1)中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

杂技。杂技:起源于汉代,被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是各种技艺表演的总和,以高、难、险、奇为主要技能特征。杂技的艺术语言主要是超高技巧肢体动作,包括柔身术、绳技、顶碗和滚杯等。在过去,杂技泛指手技、口技、车技、驯兽和魔术等技艺表演,系从古百戏演变而成;在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而驯兽、魔术则从杂技中分出,单独分类。

(2)藏戏的表演艺术,唱腔角色的分类

对于每个剧种来说,它富有的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就是戏剧的生命,要是没有这种独特性,那么,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剧种就会被淘汰。藏戏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那么,藏戏有什么样的表演艺术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藏戏的表演艺术: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变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

鼓钹点子虽源自各种民间艺术,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戏曲表演的需要,已演变成一套与民间鼓钹点子不同的具有戏曲特色的击奏方法。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

藏戏的唱腔角色:

唱腔角色的分类:藏戏中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当体制。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渐形成各种角色类型,如在艺术发展最为丰富的蓝面具戏中就有十三种。这些角色类型是:

男青年

相当于小生,扮演年轻的国王、王子或贵族青年。如《文成公主》中的松赞干布等角色;

男老年

扮演老国王、大臣、头人老爷等人物。表演要求稳重、威严。如《诺桑法王》中的老国王诺钦、《朗萨雯蚌》中的头人老爷查钦等人物。

男配角

扮演男性侍佣,或作摆设的天王、国王、大臣等。他们的戏一般很少。

女青年

扮演仙女或空行母、农家女、鹿女、贵妇人、公主等人物。如《苏吉尼玛》中的鹿女苏吉尼玛、《诺桑法王》中的仙女云卓拉姆等。

女老年

扮演王后或母亲等角色。其表演重唱功,表演要求稳重、端庄、娴静。如《诺桑法王》中的王后甲嘎拉姆、《白玛文巴》中的母亲拉日常赛等。

女配角

扮演女侍佣、嫔妃、女伴、陪娘等角色,除个别戏外,在剧中基本上是“龙套”,仅为陪衬,侍立一旁,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词。

主丑角

扮演巫师、咒师、妖后、魔妃等被鞭挞、否定的主要反面人物。该角色在剧中有较多的戏,重说、俑、舞、表诸功,其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表演均需有高深功夫。如《诺桑法王》中的巫师哈热、《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堆姆等。

次丑角

扮演反派主丑角手下的管家、大臣、嫔妃、舞女等人物。他们的戏往往很重,有的甚至超过主丑角。其演技丰富,表演滑稽夸张,任意、自然。注重以夸张的道白、韵念和舞蹈身段进行表演,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技巧性动作和表演戏路。

小丑角

扮演反派丑角手下的鹰犬、助手、帮凶、打手等。戏中常与反派丑角连在一起,互相配合表演。注重以道白和念诵作生活化的滑稽表演,如对上献媚奉承,对下心狠手辣。其刻画、模仿人物形象生动、准确。演出中有时离开剧情,作即兴表演,或与观众嬉戏打闹,或模仿、夸张、歪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以制造喜剧效果。

正丑角

指剧中普通的正面角色。他们常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正面人物战胜丑恶势力,显示其聪明才智和诙谐幽默的性格。

穿插角色

指根据剧情需要偶尔穿插进来的角色。其戏虽不多,但又为剧情所必须。如《诺桑法王》中的仙翁和青年渔夫。

动物角色

指剧中寓言性、神佛化身性的动物、灵怪等。

伴唱伴舞

指开场时出场的温巴、甲鲁、拉姆三类演员和其他在正戏中不饰演角色的演员。他们在全剧中要始终为正戏角色伴歌伴舞。

讲解角色

这是藏戏中特有的角色,一般由戏师担任。在开场戏中扮演第一温巴或第一甲鲁;在正戏中也常饰演主要角色。该角色以一口快速数板式的连珠韵白念诵特技,来掌握指挥整个演出。

(3)青史留名!历史上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家们

河北梆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跟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孕育出了许多表演艺术家。希望接下来的年轻人能继承优良传统。让我们来看看几位梆子戏的艺术家。

1、童子红

是清代同治年间享有盛名的河北梆子演员。工老生。同治三年(1864年)曾与盖天红、靳老虎、水上飘等名演员在北京万顺和梆子班演出。光绪二年(1876年),改搭全胜和梆子班,与十三旦(俟俊山)同台演出。他能戏很多,因久在北京演出,唱腔中掺有北京语言,故有人称他唱的是“京梆子”。代表剧目《斩黄袍》。

2、魏联升

艺名元元红,河北省安次县人。十二岁入永胜和科班从纪发(十二红)习艺。工老生。十几岁首演于天津金声园,名声鹊起。他在继承河北梆子老派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派之优长,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的特点,创造出了崭新的河北梆子艺术流派 ——元派,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时人评论说:“宣统年间,异军突起,出了一个魏联升。他把老调梆子的唱腔加以修改,另创新腔,专趋悱恻缠绵一路,此调一出,大红大紫,一时风尚所起,全是元元红一派”。元派唱腔是对河北梆子的一大发展。它一扫老直隶派唱腔的生硬之气,以华丽流畅、变化多彩的风格赢得观众,为后辈许多老生演员所效法。小香水、王金成、银达子等人都是元派的继承者。代表剧目《战北原》。

3、小香水

原名李佩云,天津宝坻县人。是魏联升弟子。师徒常同台演出,珠联壁合,脍炙人口。她青衣、老生两门抱,能戏颇多。她扮相端重,做派传神,嗓音高粱亮,有“铁嗓铜喉”之誉。她青衣戏唱的悲凉凄厉,哀婉动人,以《桑园会》《春秋配》等戏着名;老生戏演得深沉遒劲,气宇轩昂,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对后代演员影响很大。代表剧目《大登殿》。

4、银达子

原名王庆林,天津人。工老生。他以唱工见长,能戏颇多,三十年代便已名嗓剧坛。他的唱腔主要是继承了魏联升的“元派”风格。中年以后,嗓音失润,便苦心研磨,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梆子的男声唱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造了一铺叙为主的低音平板梆子腔,从而自成一家,被称为“银派”。

“银派”唱腔以真声为主,间以假音翻高,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迂回婉转,韵味浓郁,演唱起来如说似唱,声声入耳,如叙家常,别具风格。“银派”唱腔大大扩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音域,上一大创造和发展,后辈仿效者甚多。代表剧目《金水桥》《打金枝》《四进士》《战北原》等。

5、筱翠云!

河北省交河县人,原名耿慧珍。七岁在天津拜李岑荀为师,习青衣、老生。十七岁时与魏联升同台演出《南天门》《血手印》等戏,鹊起声名。后活动于天津、冀、鲁及东北三省,颇受欢迎。

她戏路规矩,念工、做工讲究,老生唱腔尤其特色,落音后善加“咽嗽音”,富男子阳刚之气。她创造的以“3763”诸音为骨干的具有角调式色彩的[二六板]、[小慢板]、[尖板]唱腔更是独具特色,影响广泛。代表剧目〈空城计〉等。

标签: 中国 最早 表演艺术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