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赫哲族建筑“挖地尺”真的存在吗?

更新时间: 2024-06-02 10:35:57

壹.赫哲族建筑“挖地尺”真的存在吗?

本期赫哲族文化为我们带来赫哲族建筑“挖地尺”。“撮罗昂库”是用长约一丈,直径约二三寸的杆子,少则十几根,多至几十根,支撑起架子。然后从底部用茅草一层压一层地苫盖好,形同蓑衣,也有用桦树皮围在四周的。

解答:

赫哲族挖地三尺的建筑是真的吗,名为“胡如布”。

赫哲人住的“胡如布”,是寒带居民较原始、简陋的住所。“胡如布”是向地下挖进约三尺深的坑,坑的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坑顶一般用一、二根粗壮的大木头作梁,搭上檩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铺箔条或盖树枝,顶盖培上五六寸厚的土,然后再苫草。向阳的南面开门,门旁也有一小窗子,用以透气和采光。早年,他们惯用鲂鱼皮糊门窗。“胡如布”里面搭火炕,也有搭板铺的。

撮罗昂库

“撮罗昂库”是用长约一丈,直径约二三寸的杆子,少则十几根,多至几十根,支撑起架子。然后从底部用茅草一层压一层地苫盖好,形同蓑衣,也有用桦树皮围在四周的。里面东、西、北三面搭铺,北面是上位,是老年人的睡处,东、西两侧是青壮年坐、卧的地方。

建筑在平地上的房屋叫“卓”(马架子房),搭盖的方法与一般住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卓”的山墙都是向南背北,房门开在南山墙上,门的两侧各有一扇窗子;房内的东、西两边搭火炕。厨灶设在火炕的南端。“正房”是卓的发展。房内搭南北相对的两铺火炕;西炕只能摆设箱柜,将祖先、神灵悬挂在这里,以示尊重,不能随便住人。

一般人家都在自己住宅的东侧或西侧搭盖“塔克吐”(鱼楼子)。它是用四根或六根支柱做腿,离地三尺多高,支起小房架子,周围用柳条编成篱笆墙,里边可放鱼兽肉干、粮食及捕鱼工具等物。

贰.以捕鱼狩猎为生的赫哲族灶台鱼的由来

灶台鱼顾名思义是赋有农家风情的灶台铁锅加以柴火慢炖独特的秘诀精制而成,是一道经久不衰、营养丰富的美味。如今灶台鱼已成为了,各大农庄,餐馆的特色菜。那么,我们来赫哲族文化看看赫哲族灶台鱼的由来。

赫哲族灶台鱼的由来:

赫哲族生活在东北三江平源,以捕鱼狩猎为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江野生鱼自然也成了赫哲族主要的食物来原,三江野生鱼大至分为“三花五罗”由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为中温带,少部分寒温带水温比较低,野生鱼在寒水中生长较慢,成熟周期较长,但是鱼肉细嫩,营养价值极高,赫哲族人民的高寿与常年食用三江野生鱼有关。

赫哲族吃鱼有一种特有的方式,鱼夫打完鱼之后,在江边直接架起锅,生起火,把刚打上来的野生鱼放入锅中,引用三江水,加以当地的(把蒿、大枣、枸杞)自制农家风味十多种精制酱调制的汤底,用柴火慢炖,形成一道久炖入味,越炖越香,营养价值极高的灶台鱼,人们吃鱼之前先要尝一碗鱼汤,因为经过久炖,鱼的营养成分均在汤中,使得汤味特别鲜美。

最早的传统做法,是用简易的土灶即(灶台铁锅)烹煮,故而又有灶台鱼之称。

赫哲族的发展:

灶台鱼顾名思义是赋有农家风情的灶台铁锅加以柴火慢炖独特的秘诀精制而成,是一道经久不衰、营养丰富的美味。如今灶台鱼已成为了,各大农庄,餐馆的特色菜。

叁.赫哲族的三大节日是什么?

人们为了庆祝重要的日子,开展各种活动,在经过岁月的积淀形成了如今的传统节日。在各民族文化历史里,有着自己特殊的节日,其意义各不相同。同样的古老的赫哲族文化也有着属于本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赫哲族的节日不算多。除与汉族相同的年节、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还有“跳路神”和“乌日贡节”,这三个节日也是赫哲族的三大节日。

春节

赫哲人讲究过节,“旧历年”(春节)被视为最大的节日,其它的节日庆祝活动,都不如过“旧历年”隆重。春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出除夕,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热情好客的赫哲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尊敬的民间诗人(伊玛堪)在新春佳节,用诗歌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老人们向他敬酒,听他讲故事,尽兴而归。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迷恋的是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项比赛,到处是欢歌笑语。

跳路神

又称“跳太平神”。赫哲族传统宗教祭祀节日。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跳行跳路神的活动。所谓“路神”,赫哲语称为“乌斯珠耶”,意为“求神保佑,人财两旺”。法行的具体日期由萨满择定。祭祀之日,日上三竿后,萨满在家中祭神、请神,众人往萨满身人喷洒一些水,数青年举神杖、神像,随萨满从家中击鼓而出,且唱且跳。

萨满等边唱边跳,有时还进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谁家,谁家须给萨满敬酒,或将迎春树切成丝泡水给萨满喝,以示敬奉神灵,有些人则乘机还愿。十分热闹。萨满及所谓“神队”回到萨满家后,还愿者便送来牺牲、酒等。萨满卸装后,能歌善舞者便系上腰铃,摆今击鼓,载歌载舞、等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继续作舞,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乌日贡节

“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箭等。这几项比赛都与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是叉鱼技术在陆上的演练和再现。节日之夜,在江边举行群众性篝火文艺晚会和聚餐宴饮。人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

在赫哲人的节日食品或待客佳肴中,都少不了“杀生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但是都没有赫哲族的吃法多。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吃法。因为杀生鱼的多是数斤重一条的鱼,所以没有细鱼刺扎口之虞。

“生鱼籽酱”,有晶莹剔透、大若黄豆、色呈橘红的大马哈鱼籽,还有墨绿色的如米粒大小的鳇鱼籽,加上盐、醋、姜、蒜、辣椒、香菜等即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赫哲族独特的食鱼法还有鱼条、鱼干、鱼松等等。

肆.赫哲族语言:赫哲语的特点

本期赫哲族文化带来的的是赫哲语的特点,赫哲语Hezhenlanguage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赫哲族有1400余人,大部分人已改用汉语,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

赫哲族的语言。赫哲语Hezhenlanguage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赫哲族有1400余人,大部分人已改用汉语,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

可分为两个方言:奇楞方言(主要分布在同江县的街津口乡,饶河县的西林子乡四排村等地)和赫真方言(主要分布在同江县的八岔乡)。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境内,称作那乃语。

特点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同江县的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有1400余人(1982),但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讲本族语。分奇楞话(自称nanio、nab?amp;#91;i本地人的一部分人使用)和赫真话(自称nanai“本地人”的一部分人使用)。能讲赫真话的人已极少。在国外和赫哲族自称相同、语言相近的有苏联境内那乃族使用的那乃语。

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也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意见。较新的分类法认为赫哲语属于通古斯语支的那乃次语支。语音方面,有7个元音:a、?amp;#91;、i、o、u、┐、y,有16个复元音:ai、?amp;#91;i、ia、i?amp;#91;、ua、ui等;有28个辅音:b、p、m、扷、堭、s、d、t、n、l、r、唓、堮、惼、墭、唓、慯、嶃、j、g、k、x、嬜、G、q、Ⅹ有不太严整的元音和谐律。

语法方面,名词有7个格,有领属范畴,但无复数第一人称(包括式)的领属附加成分。在名词和代词后可以接附加成分-嬜g?amp;#91;/-n?amp;#91;嬜g?amp;#91;代替“领格形式的名词、代词加中心词”的结构。例如,ti(那)suk?amp;#91;(斧子)nianin?amp;#91;嬜g?amp;#91;(他)(那斧子是他的,nianin?amp;#91;嬜g?amp;#91;代替nianijisuk?amp;#91;)。

动词有人称形式。多用人称副动词和带格附加成分的形动词作从句的谓语。在词汇中表示渔猎生产活动的词丰富。派生法和合成法都是构词的重要方式。

伍.赫哲族婚礼有什么与众不同?

人类的繁衍生息都是由婚姻开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不同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不一样的婚俗特点。赫哲族文化里有着自己形成已久的一整套完整的婚礼风俗。是赫哲族人们生活中的一大景观,现在就一起去看一下赫哲族的婚礼习俗都有哪些?

赫哲族实行氏族外婚制,早年子女婚姻由父母包办,近年婚姻自主了。过去的婚姻方式有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的父母直接商量、双方儿女相互换亲和指腹为婚四种,也有童养媳。赫哲族结亲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不大讲究贫富之分。男女双方的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标准,主要是以能渔擅猎、为人正派忠厚为选择男方的条件。选择女方的条件则是以人品好、针绣手艺巧和聪明贤慧为标准,容貌并不是主要条件。

赫哲人的结亲过程是:由男方提亲,说成后就算订婚了。亲事订成后不久,先过小礼。这一天,媒人、未婚夫及其父母带着给姑娘的礼物和酒、肉等到女方家。酒席上,商定女方需要的彩礼数目、过大礼的日期和交换男、女订婚媒贴这三件事。

小礼过完,两家就正式结为亲戚了。之后是过大礼。就是在结婚的前几天,男方将女方所要的衣服、被褥、家具、首饰、酒肉直至马匹等物全部送到女家,双方商定娶亲日期。娶亲时,不管两家相距多远,都由男方接亲,个别人家也有女方送亲的。婚礼均在早晨太阳出来不高时举行。

赫哲人的婚礼,早年只是把姑娘接回来,举行简单的仪式即可。到了清朝末期就有些繁琐了。什么敬酒、拜天地、跨马鞍子、拜祖宗三代、向新娘训话等等。现在赫哲族的婚姻形式及婚礼,已与汉民族基本相同。

彩船、雪橇迎亲

赫哲族人结婚娶亲有两种方式迎亲:春、夏、秋走水路,用彩逢船;冬天则用雪橇迎亲。装拌一新的迎亲船或雪橇,在太阳升起时出发,一路吹吹打打引得乡亲们观望助兴。新娘由其哥哥背上彩船,队伍再欢歌笑语直奔新郎家。经地一整套仪式之后,人们开怀畅饮,喜庆婚姻。

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改嫁女抱树痛哭

勤劳、质朴的赫哲人不尚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念,男女双方多以勤劳正直、贤慧能干做为择偶的根本标准。不是同一民族的人都可成婚。早年,赫哲族存在着父母包办婚姻。但由于民风素朴,家教平实,极少有夫妻不合吵闹离婚的。无论娘家、婆家,都把子女离婚视为家族的丑事。

但赫哲族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既可改嫁夫弟,继续维系与公婆的和睦关系;也可外嫁他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找到依托。寡妇改嫁要在为亡夫送魂脱去孝服之后,一般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喝酒认定即可。

改嫁接亲的途中,如遇到大树,寡妇则须抱树痛哭,以此象征脱去晦气,重新生活……。

标签: 赫哲族 建筑 真的 存在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