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浅述婆罗门教与佛教的不同点

更新时间: 2024-06-10 14:15:24

Ⅰ:浅述婆罗门教与佛教的不同点

同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都是东方的古老宗教,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婆罗门教文化与内涵丰富的佛教文化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与佛教的异同在于

婆罗门教教义以‘梵我一如’为主。佛教教义以‘无我’为中心。婆罗门教有持咒语,佛教则没有。

一是信仰方面。

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罗门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

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

此外,婆罗门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

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三是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婆罗门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婆罗门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婆罗门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Ⅱ:谁给我点佛教的经典短语啊

1、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3、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

4、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不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磐。是名少欲。

5、爱欲之人, 犹如执炬逆风而行, 必有烧手之患。

6、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Ⅲ:耶稣与佛教的关系

1、他们一个是东方的神,一个是西方的神,两者产生的时间完全不同,没有历史传承,也没有任何渊源。

2、一个是西方的基督,神的儿子,一个是佛教中的佛祖,至圣。没有什么交集。佛祖的出生年代较耶稣早了565年。在佛祖涅槃486年后,耶稣圣者才出生。

3、基督教比佛教晚了差不多500多年,但目前的基督教徒认为应该从犹太教开始算,认为比佛教早。两者都是各自宗教的最高精神所在。

Ⅳ: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相同点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等很多的宗教教义经过改革而成的。也是在伊斯兰教的灭佛事件中,导致佛教受创,印度教得以发展。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印度教文化看看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相同点。

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相同点:

1、都是产生在古印度,很多世界观相同,比如妇女地位低于男人,等等。

2、都承认六道轮回

3、都是劝人为善德宗教

4、都修习禅定、瑜伽,而且都承认,修习禅定可以死后升天,做善事可以升天。

5、都提倡素食,至今印度菜市场很少卖肉。

6、在戒律方面,基本戒律,杀盗淫妄酒,基本相同。

中国佛教早期主要传承自“西域”(今中国新疆至中亚一代),所以吸收了西域古国(那些古国在魏晋南北朝都是比较繁荣的佛教国家,有大量杰出佛教大师产生,如鸠摩罗什等)的佛教文化精华,这是比印度佛教多的东西。

印度佛教部派泾渭分明,中国佛教喜欢“宗派圆融”。所以,“净密双修”、“台密双修”甚至“禅净双修”都是中国佛教特色。

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

标签: 婆罗门教 佛教 不同点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