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珞巴族的传统生活用具:珞巴石锅

更新时间: 2024-06-02 14:52:35

(一)珞巴族的传统生活用具:珞巴石锅

在古老的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简单的烹饪。工具便是使用石锅,随着科技的进步石锅早就淘汰了,但是在一些古老的,与世隔绝的民族依然保留了这种传统的石锅烹饪,比如珞巴族。在口口相传的珞巴族文化里石锅一一见证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

很早的时候,珞巴族的做饭没有锅,粮食都是装在湿竹筒里烧熟的。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质地松软的石块,就在上边挖个大圆窝,倒水放粮煮饭。于是,石锅被发明出来里了。尽管现在铁锅、铜锅和铝锅早已大量进入墨脱县,可传统的石锅仍是珞巴人的当家炊具。

石锅的原料是皂石,主要来源于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峭的悬崖上,质地软绵,呈灰褐色,可耐摄氏两千度的高温。勇敢勤劳的珞巴人用它制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烧菜的小石锅小巧玲珑,长圆形,直径约30厘米,高20厘米,把长20厘米;供婴儿煮粥的石锅呈扁园形,直径约10厘米,留有长手柄。

烙饼使用的皂石板,直径约35厘米,板厚2厘米。制造石锅并不难,首先选好材料,即用铁斧在岩壁上挖一块皂石,再砍去多余部分,然后铲平锅壁、底部,使其平滑,一个石锅就做成了,这活虽简单却要非常小心。若出意外必前功尽弃。因此,造锅者大都为性情温顺的老人。

珞巴石锅的特点

原料属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产于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壁的悬崖上,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成分。

石锅以灰褐色、灰白色为主色调,质地绵软,耐两千度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泡子少、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

经医学临床实验表明,墨脱石锅炖煮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心脑管疾病患者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是墨脱县门巴族、珞巴民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灶具,做饭烧菜用石锅,蒸馏黄酒、白酒用石锅。门巴、珞巴人利用皂石制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

虽然墨脱石锅传热慢,但散热也相当慢,而且用石锅炖出的饭菜味美可口,可做为煲汤锅、火锅首选佳品。

墨脱石锅还是上乘的馈赠品。在过去和藏族以物易物的墨脱石锅一直深受区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尽管随着铁锅、铜锅和铝锅的相继传入和普及,但石锅仍是珞巴和门巴人的当家灶具。

(二)探究珞巴族过年习俗

过年代表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南方吃火锅,一家人围在一起。北方流行吃饺子,一家团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过年习俗。珞巴族文化中,珞巴族人称为吉祥年节。珞巴族人居住比较分散,他们是怎么庆祝过年的呢?他们都有哪些过年习俗呢?一起来看下吧。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年二月过“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起彼伏。

珞渝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洞更谷乳木”节。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历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因此欢度年节都包含有庆贺丰收、迎新辞旧之意。

在年节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节时,村落的住户要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语不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你可能会喜欢:

云南白族语言文字特征

盘点珞巴族的节日与习俗

朝鲜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朝鲜族图腾代表的含义

(三)珞巴族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珞巴族是我国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居住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的山地和丛林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珞巴族很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有长屋、小栋房等等。一起来看下在珞巴族文化中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吧。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由于长期依附于山地生活,珞巴族的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很早便被珞巴族的祖先所开拓并形成了独特的珞巴文化。珞巴族的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模式主要由景观要素、陈设装饰和形象符号组成。

1、集体居住的“一”字形长屋

长屋是珞巴族家庭和社会形态的典型表现。长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数间或数十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十米,一般长屋内住着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占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个家族住在一幢长屋里。典型的长屋可以分为三类:以崩尼族为代表的“南塔”、以巴达姆族为代表的“莫休普”和“雅胜”。

“南塔”是一种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居建筑分三层:第一层称为“那贡”作堆放柴火和圈养猪、牛之用;第二层住人叫“郭基”;第三层即顶棚,供存放工具杂物。“莫休普”位于村寨中心,为男性青少年集体夜宿的公房,为保卫村寨之用,同时也是村内重大事项的议事所、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和节庆活动场地。“雅胜”则是未婚女子的公房,分为长屋和方屋两种,也是对青年女子进行集体管理奖惩之所。

2、小家庭式的小栋房

在长屋存在的同时,还有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栋房,分为干栏式和地居式竹屋。干栏式以博嘎尔部落的“乌石”为例,修建时先在底部竖圆木立柱,二层地板处和顶棚处架设横梁,横梁上铺设木条,房顶搭建成人字形,多用木板、芭蕉叶苫盖。墙壁、地板用篾席铺搭,房屋底层堆放柴火作猪狗圈。二层住人,顶层堆放辣椒等杂物。门一般面向山坡开,门外有一阳台,在阳台靠门的两端设有男女厕所。人口多的人家把居室隔作两三间不等,每间均设火塘,由婚后的子女或奴隶分住,一般人家在靠近房子的入口处另建一耳房圈放牛羊,在房子的附近建仓库堆放粮食。

地居式住宅以苏龙人“纠杂”的修建最为典型。其建筑过程是:先在两面山墙外各竖根立柱,中间较高那根做主梁,屋顶两边低的立柱架檐梁,主梁和檐梁之间搭加若干根木棍,上铺芭蕉叶和茅草等用藤条拴牢呈“人”字形,四周用竹片或粗竹席搭棚,再捆上藤条构成墙体,室内铺竹席或木块,屋中心设火塘,火塘上方吊一个木架,供烤柴和烤肉之用。

3、墓葬穴冢

珞巴族的丧葬制度中,以土葬为主,部分地区存在着石冢葬、崖葬和树葬等安葬方式。主流的土葬方式以墨脱为例,先挖一个圆形竖坑,再挖横穴。横穴一般是用来垫放死者旧衣物,尸体向右躺,在横穴口竖插一排木桩以挡土,然后填土压实形成墓冢。

4、河渠道路的交通建设

珞瑜地区山高谷深,江河阻隔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从事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珞巴族来说,他们的交通工具与设施是简单而实用的。

在村与村之间,人们修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珞巴人修建道路有一个特点,即总要选择最短的距离,即使翻越一座高山也不走路程远的弯路。人们常常利用雨水冲击形成的水沟或乱石嶙峋的河道,稍加修理即成行走的路。遇上莽丛砍伐开道;碰上陡坡,修筑石阶或搭架拱桥;途径沼泽地或小溪流,砍倒大树横架其上;倘若遇到险峻陡峭的山崖绝壁,常用的方法是架设独木桥。珞巴族的河上交通设施相对较发达,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和藤网桥。其中溜索桥和藤网桥是依当地实际特点而创,展示了珞巴族人们高超的架桥技艺。

5、地质地理及生物景观

珞巴族大部分人民均集聚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其中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的景观最具价值。一是峡谷本身壮丽的姿彩,且由于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山林中多高落差的瀑布,主要分布在背崩、多雄曲等一带。秀丽的南迦巴瓦峰也位于这片土地,大峡谷地区多高山湖泊,皆是山水清秀景色宜人。大峡谷地区气候温湿,这里有种类繁多的珍惜野生动植物物种,木耳、核桃等质量上乘极富营养。垂直分布的物种资源是开发珞巴族旅游的一大优势。

你可能会喜欢:

达斡尔族萨满教传统文化

锡伯族的丧葬风俗文化

撒拉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你所不知道的达斡尔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四)珞巴族分布在哪里

珞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控制区的有2300余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至今还在沿袭。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标签: 珞巴族 传统 生活 用具 珞巴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