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你所不知道的基诺族太阳鼓的传说

更新时间: 2024-06-03 07:19:23

Ⅰ,你所不知道的基诺族太阳鼓的传说

穿着鲜艳靓丽的民族服饰,敲着留下岁月痕迹的牛皮大鼓,欢歌载舞,这就是基诺族人庆祝丰收的大鼓舞。太阳鼓在基诺族的节日里一定会出现,它被基诺族人视为神灵的象征,而太阳鼓也是基诺族文化的一个象征。那么,关于太阳鼓有着怎样的传说呢?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欢声笑语。寨子里的卓巴(长老)敲响了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族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各有20个木柄环绕,象征太阳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处还各开一方孔,用以系结绳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绳子吊挂起来。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制作太阳鼓是每一个寨子极为重大的活动,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选好一棵树,并择吉日杀鸡祭神砍树。砍树必须在晚上进行,不能让女人和动物看见。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专设的草棚里,在天将破晓时蒙鼓面。蒙鼓前先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举行祭鼓仪式,欢跳大鼓舞。随后人们一路歌舞欢腾,将太阳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

基诺族为什么如此敬重太阳鼓呢?相传,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玛黑、玛纽兄妹得到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基诺族的祖先。他们非常感激太阳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丰收喜庆之时敲击太阳鼓。儿孙们听到鼓声,便纷纷围拢大鼓,手舞足蹈,尽情欢跳,于是太阳鼓和太阳鼓舞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

Ⅱ,“活住屋”基诺族的民居文化

基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哪里有着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比如饮食、服饰以及当地的居住建设,这些都是蕴含了基诺族人民的丰富生活习惯以及智慧。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带来基诺族的民居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基诺族住房一般为干栏式竹楼,茅草覆顶,多是一个小家庭住一竹楼,包括一个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员。房屋因经济条件规模各有不同:单身汉、寡妇或较贫穷者多为一层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楼房,房屋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楼房,房屋间架较高,宽敞舒适。

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便于饲养猪鸡牲畜,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选好后,太阳落山时,插上“达溜”(一种用篾编成的神器)。

晚上建房的家长做到好梦,认为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恶梦,认为不可在此地建房。若梦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还要插上“达溜”。这样的仪式可以举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杀一头小猪、一只鸡,请毛丕(巫师)祈祷。然后上山砍一棵顶上带着叶子的树,拿回来作椽子,还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后。请寨父寨母和巫师吃饭。

第二天请村社的老人上山选树,先杀狗祭树神、森林神之后,砍两棵祭神时杀黄牛和剽水牛时拴牛的柱子。房梁、房柱砍够了,晒在山上,然后请亲朋好友们帮忙割草,扎草排。

山上的房梁、柱子凿眼后,众人帮着抬回寨子,挖好地基,盖房就正式开始了。立柱子时要杀狗,柱坑里要放竹鼠的头骨、狗的脚趾,还要把狗血涂在柱子上,以求驱除恶鬼。立柱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进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内。柱洞内要埋些槟榔,3块芋头和3块生姜,3个达溜和3块铜。立柱那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杀猪、鸡、狗祭神,把血涂在东南柱上,还贴上狗毛、鸡毛。请巫师念经,请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后,举行上新房仪式。

基诺族民居是对自然环境调适的结果,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礼敬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基诺族民居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适应自然的优化模式。竹楼底层架空,全然开敞,做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之用,人居楼上。这样有利于防范毒蛇猛兽对人的侵袭,有利于防止潮湿地面和水汽蒸发对健康的损害。

二、利用自然的人为空间。在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封闭、毒蛇猛兽阻隔的条件下,基诺族民居建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到别的地方搬运建材,基诺山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诺族民居准备了足够的材料,木头、竹子、茅草、滕条应有尽有,全是“自然的馈赠”。

三、礼敬自然的精神家园。基诺族的信仰决定了人们虽然靠山吃山,但从不随便向自然索取,更没有“征服”自然的狂妄自大,繁多复杂的祭祀活动充满了礼敬自然的情怀。从砍伐木材到上新房活动结束,不但要剽牛献给死去的家长,还要杀猪、杀鸡、杀狗祭祀,尤其不可少的是必须杀狗祭树神。

四、加工简单,自然天成。基诺族民居不仅完全就地取材,而且完全保持了原材料的本色,是原汁原味的乡土建筑。材料的美是一切美的基础,基诺族民居的美首先就在于天然去雕饰。简单的竹楼整栋都可以用竹子建成,这大概也是基诺族民居称做“竹楼”的原因。

五、绿色环保,自然亲和。基诺族民居建材完全取于自然,对环境不会造成丝毫污染,老化的竹木材料可以做柴烧,即使随便丢弃,也会很快腐化消失,完全回归自然。

六、飘逸隽秀,生态适形。竹木建成的基诺族民居,与砖瓦房和钢混建筑相比,轻盈飘逸,乃至整栋竹楼都可以移走,这是与山坡地形相适应的产物。房屋重量轻,不会对地基造成太大压力,因而不会造成地质灾害。

七、人化自然,浑然一体。在那里,自然、房屋、人、社会浑然一体,房屋也像植物一样,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从属于自然环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优美部分,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它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

八、共生共荣,天人不相胜。基诺族,被誉为“太阳之子”、“鼓声催生的民族”,事实上,还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子”。基诺族先民们谨守着“人鬼分家时的诺言”及利用自然的种种禁忌和“伦理”,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从而维持了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

Ⅲ,你所不知道的基诺族婚恋“三部曲”

婚姻习俗从古至今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关于婚姻的习俗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了不一样的传承。虽说现在都实行婚姻自由,但在基诺族的婚恋还是有着一种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婚恋三部曲。想知道基诺族的婚恋是那三部曲吗?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解答。

基诺族婚恋自由。解放前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不受任何约束,婚前生子不受歧视,可随母亲在大家庭中生活。解放以后,这种习惯已逐渐改变。基诺族的传统婚恋,一般都要经过“巴漂”、“巴宝”和“巴卓”三个阶段,即秘密交往、公开爱情关系、同居,举行婚礼,正式成亲。

青年男女在婚恋以前,先要举行成年礼,然后方可参加社交活动,寻找伴侣。青年们谈情说爱的方式灵活多样,上山砍柴,下地劳动,边走边谈。有时还隔山唱歌,以歌声传情求爱。

基诺族村寨内,一般都设有一幢称为“尼高卓”的公房。“尼高卓”内设有竹凳、竹床,是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青年大多集中在“尼高卓”内,男青年弹弦子,女青年吹口弦,自由谈笑、唱歌取乐。有情有意的男女,常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时弹、时唱,窃窃私语,交流感情。年轻人在生产活动和“尼高卓”公房内的娱乐活动中交往结识,有了一定感情以后,便进入“巴漂”——秘密幽会的阶段。

青年男女的幽会,往往以花相约或用树叶信相约。基诺青年以花约会,与布朗族恰好相反,是姑娘采来鲜花,主动送给自己中意的伙子表白爱情,传递夜间单独幽会的邀请。伙子以戴花表示有意,以不戴花表示拒绝。一对有情有意的青年,往往在夜里找个僻静之地,倾诉衷情。青年们传递情感信息的树叶信,更是特别,只有心有灵犀者可以破释。

在林间小道上,如果发现新摘下的植物叶上,吐有嚼槟榔的红色汁液,那便是情人们传递的幽会或表白感情的信息。所用的树叶不同,传递的信息也就不同。据说,如果槟榔汁液吐在厥类植物叶上,那是嘲弄情人的人格低下,如同供人垫坐的厥叶;如果槟榔汁液吐在扫帚叶上,又摆上三尖用红线拴着的苦马草叶,那是表示俩人的心已相交相融,草枯叶烂都不变心。

一些约会的树叶信,用树叶或摆法暗示相见之地,有心人自会找到幽会地点。看到别人的树叶信,一般不能乱动,如果稍微做点手脚,会导致相爱的青年反目成仇。经过一段时间的幽会,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便互赠定情物,公开爱情关系,进入“三部曲”中的“巴宝”阶段。年轻人互赠的定情物多是小刀、烟斗、耳塞(耳环)、挎包。一旦定情,便公开往来,互相照顾,事事相帮,并开始同居,进入“巴卓”阶段。

男青年往往深夜登楼,与女友同宿,雄鸡打鸣即下楼离去。女方父母发觉也不干涉,任其发展。情人同居的时间,依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同居一段时间后便应举行婚礼,在男方的大长房内占有一个火塘,享有一个小家庭的权利;经济困难,无法举行婚礼者,可一直同居到有条件时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仍然要预先履行说亲的手续。说亲时,通常请男青年的舅父或村社头人为媒,带上一定礼物去向女方父母求婚。然后请“莫麦”(会推算日子的人)择吉日,定婚期。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都需要给舅父送三次酒、肉作礼。男方还需给舅父“接人费”,给女方母亲“奶母费”。举行婚礼时,男方宰猪祭祀,将猪头、猪脚献给卓巴、卓色等头人,按照女方长房内火塘的数额分送米酒、肉包。

在男方长房内设酒席待客。举行婚礼之日,新娘应重新漆齿,梳洗打扮,躲藏起来。傍黑时,男方亲友在卓巴、卓色等长老陪同下前往迎亲。迎亲人员登楼以后,姑娘的舅父再将新娘“找”回,交给迎亲人员,并以生产工具陪嫁。男方应向女方舅父送礼钱,表示对“找”回新娘的感激。新娘迎回来以后,新郎之母应给儿媳一只鸡蛋,并为儿媳拴线。新郎要敬新娘一杯酒,背着新娘登楼,由卓巴宣布俩人自此已结为夫妻。

男方将三两三钱瓷碗碎片(以此代银)用布包裹好交给女方舅父作为结婚证物保存。举行过这番仪式后,即开宴。这时,昔日爱慕过新娘的伙子,会用淘米水泼洒新娘,表示对没有获得新娘爱情的“报复”。向新娘泼水的伙子越多,说明追求新娘的人越多,新娘的身价也越高。

举行婚礼后的次日,新娘要上山砍两次柴禾,独自跑回娘家用饭。两天以后,新郎再亲自去将新娘接回。至此,婚礼结束。基诺族从前的婚礼,仪式繁杂,有首习俗歌这样唱道:“我们俩人要结成夫妻,先得问卓巴卓色,请他们点头批准。请舅父当我俩的证人,请舅父为我们推算婚期。象牙戥子称好金银三两三,我俩今日可成双。

竹编的蔑桌摆起来,桌上摆好九样菜;阿妈不要哭,阿爸莫伤心,交下白银一百两(实为一个半开),报答爹妈养育恩。我把鸡蛋交在阿妈的手上,我离开了阿妈的长房;我登上夫家的九级楼梯,跨进了新的家门。夫家阿妈把一只鸡蛋放在我的手里,引领我走进我的新房”。这首民歌生动地叙述了昔日婚礼的过程。

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基诺族的婚俗已有了许多改变。一种既符合法律规范,又有民族特点的婚恋风俗正在形成。

标签: 知道 基诺族 太阳 传说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