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源远流长的回族宗教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6-03 21:47:29

(1)源远流长的回族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是信徒们对其所信仰宗教的一种赞颂,不需要传统的演奏乐器,只需要在朗诵经文时以特殊的读法和音调进行表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音乐体系,在中国回族人民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徒,所以回族文化中宗教音乐是重要的一环。

从现今我们听到的具有异国韵味的伊斯兰音乐,多流布于回族较集中的地区,而且与这些地区穆斯林的宗教及民俗活动分不开。穆民们经常以极为丰富多采的歌唱性音调来吟咏《古兰经》和赞颂真主。在这些诵经音调中,除继承了伊斯兰音乐传统外,在某些方面又结合中国回族的习俗而有所创造和发展,曲调因教派、门宦、地区不同而有所迥异。

有些传入的伊斯兰宗教音调也因语言和审美习惯不同而中国化或地方化了。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音乐是中亚、西亚伊斯兰音乐与回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它和中国传统音调相比较有明显的异国风味,与纯正伊斯兰音乐相比较,又具有较多的中国化音乐特色。

回回民族受伊斯兰音乐影响较深,这和回族的本源和宗教信仰有关。相当部分的回族男子从小诵读《古兰经》和赞主诗词,他们的启蒙教育是从阿文和经文开始的。在回族集中居住的庄点,一般都有一个以上清真寺。穆民们的许多与宗教相关的活动都是在寺里进行的。唱念经常伴随着各种宗教民俗仪式。

阿訇根据伊斯兰音调教唱、领唱,穆民们跟着大声唱诵。但由于受生活习俗、方言声韵、演唱习惯的限制,便很自然地把他们所熟悉的地方音调揉了进去。所以他们的唱诵音乐,既保留了伊斯兰音调中的原汁原味,但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地方性音素和回族民间音乐成份,形成了以伊斯兰音乐为主调的音乐变体。

伊斯兰音乐是伊斯兰经典赞词诵读乐调。穆斯林在吟诵《古兰经》和各种赞词时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读音、发声规律创制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体系,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其音调抑扬顿挫、纯朴清雅,充满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和风格。

它的主要内容是:“唤拜词”,这是宜礼员在每日五次礼拜前,召唤大家礼拜时吟诵的。伊斯兰教发展初期,唤拜词的曲调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曲调也具各国民族特点。

吟诵《古兰经》,早期的诵读者只是带有简单的曲调朗读。在发展中,朗诵越来越接近歌唱,出现了曲调的起伏,乐律的渲染,并渗入了阿拉伯音乐的音调。唱诵者没有标准的文字乐谱,全靠口授心传。所唱曲调有一定的旋律和乐理,它可鉴定唱诵者艺术水平的高低。根据阿拉伯语在各国、各地区的差异,《古兰经》等的诵读可分埃及调、巴格达调等。

赞词由简单的音调连串在一起,较唤拜词、《古兰经》吟诵的旋律更为丰实、活跃和富于音乐感。苏菲派把赞念真主和穆罕默德作为启迪信徒心灵的门径,他们的赞念活动分“迪克尔·加利”(即高声赞颂)和“迪克尔·哈菲”(即低声赞颂)两种,他们把音乐、歌舞、诗歌引入赞颂仪式中,认为美好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能使人主相交融,人主合为一体。

(2)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这近千年以来,不断变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与秦腔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秦腔,是我国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大型剧种之一,因产生于秦陇大地,又以陕西关中话为基调,故名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一个主要剧种。秦腔传入什川,据考证约在公元18000年以后。当时由于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加快,人们频繁往来于兰州什川之间,耳濡目染,逐渐对秦腔艺术有了兴趣,一些农村艺人、好家,以不满足“小曲子”演唱,并在各“小曲子”自乐班的基础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简到繁、由折子戏到全本戏演出的道路。

清代后期,秦腔在兰州盛行起来。光绪元年(1875年),兰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庆班”。名艺人张福庆组织众多艺人在固定的戏台上演戏。茶馆酒肆常有清唱的艺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艺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组织秦腔艺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调吸引了许多听众变成戏迷。什川戏迷魏学品、魏贵喜、王元亭等数十人常去兰州班社看戏学戏。什川城隍庙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间的戏台,秦腔艺人常在台上演戏,广大农民常去看戏捧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什川的几十位秦腔艺人演戏水平提高。他们拆去旧戏台,在原址建起一座两层戏楼,上层是戏台,结构精巧,高大宽敞。逢年过节和梨花会期间,本地秦腔艺人邀请水阜、中堡、西岔的艺人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每场观众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热闹非凡。那时演出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历史剧。

1940年,什川秦腔艺人组成两个戏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学通、陶启福、魏孔安、魏学礼、魏至愿、魏本中、魏旭中、卫明新、卫明珍等人组成同乐社。魏贵喜、魏学品、魏至孝、魏学印、魏至贵、魏职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学成、魏周湖、魏学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车村居住,组成的社名上车社。两社常唱对台戏,梨花会时昼夜都唱,互相竞争,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快速发展。

舞台演出

1944年,同乐社应邀去榆中夏官营演唱五天,受到那里观众的赞誉。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艺术的鼎盛时期。泥湾村的艺人焦元宝、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艺人马称科、魏从贵、马称举等,常渡河来什川演戏。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艺人在新年春节和梨花会期间仍然演戏。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剧团,名艺人魏周存任团长,团员有40人,青年女演员中张治花水平较高。秦剧团平时组织团员在同一工地上干活,休息时大家谈论演艺,互相切磋,老艺人传教青年演员。他们历史剧和现代剧都演。常演的历史剧有《铡美案》、《辕门斩子》、《苏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游龟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贤》、《白玉楼》、《大升官》等,现代剧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户剧)等。

1963年,什川公社书记寇永明重视秦腔等文艺事业,他安排木匠扩建戏楼两侧。自己在新台上粉墨登场,与艺人们一起演戏。老艺人陶启福从榆中秦剧团回到家乡,把精湛的演艺献给乡亲们。1965年,青年艺人魏万英、魏至芳等演出现代剧《会计姑娘》、《夺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剧团演出《血泪仇》、《血泪湖》、《三世仇》等现代剧,并移植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为秦剧。主要演员有王家林、魏兴吉、陆发安、刘永兰、颜孔鲁、卫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建筑的戏台拆毁了。

(3)源远流长、风格迥异土族婚礼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很多新人都会按照当地的婚礼习俗来完成婚礼。而每个地区的习俗不同,那你知道少数民族之一的土族的婚礼习俗是怎么样的吗?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土族文化吧!

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

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门时,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

您可能还喜欢:

布依族隆重的节日:布依族四月八

欢腾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依山傍水的达斡尔族民居建筑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昆米勒节

(4)源远流长是什么意思

1、源远流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uán yuǎn liú cháng,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2、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3、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标签: 源远流长 回族 宗教音乐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