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源远流长的蒙古族养驼习俗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2 22:14:58

壹,源远流长的蒙古族养驼习俗文化

骆驼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驯养,作为役畜以供驮运与骑乘,在沙漠地带更是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骆驼在生活实践中更是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蒙古族的养驼习俗是远近驰名的,那么在蒙古族文化中养驼都有哪些习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之赛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蒙古族养驼习俗之驼球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蒙古族养驼习俗之之驼具制作工艺

驼具制作工艺包括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骑驼绳、驯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搭裢、驼印工具、驼鞭子、驼铃等多种。

蒙古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充沛的创造力、特有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2008年6月,蒙古族养驼习俗入选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还喜欢:

丰富的的文化遗产:苗族舞蹈

内容丰富的苗族诗歌文化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苗族食俗

贰,源远流长的藏族茶文化

藏族地区很少产茶,但是茶却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茶叶传入藏族后,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中的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

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

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

您可能还喜欢:

东巴纸是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纳西族“热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名扬中外的纳西东巴文化

令人垂涎不止的拉祜族饮食文化

叁,源远流长的侗戏艺术特点

侗戏是产生于嘉庆年间的一种民族戏种,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时间的保护和传承,侗戏现如今也已经是我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了。那么,大家对于侗戏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角色分类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侗戏的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和夸张。

两大唱腔

侗戏音乐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伴奏形式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等。

曲调和唱词

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表现手法

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艳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肆,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文化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在我国,我们大多数人通用语言便就是普通话。但是不同地区区域,有不同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独龙语是独龙族群众使用的语言,是独龙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家就随着小编来了解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文化吧!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归属现尚无定论,但据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调查研究认为,与景颇语、僜语、珞巴语等语言相近,有可能划为同一语支。独龙语内部可分为两大方言,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

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

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

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标签: 源远流长 蒙古族 习俗 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