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湖南花鼓戏名家刘赵黔简介,代表剧目

更新时间: 2024-05-13 11:42:01

一、湖南花鼓戏名家刘赵黔简介,代表剧目

刘赵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级演员,曾获得多次大奖。她的表演不仅仅只在戏剧方面,还包括影视方面的作品,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表演家。那么,就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花鼓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刘赵黔的个人简介和代表剧目吧。

刘赵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级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戏剧汇演优秀主演奖、湖南省政府特殊贡献奖、荣誉主演奖、全国戏曲表演“梅花奖”、“文华奖”等。

个人简介:

刘赵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是剧院的会计。她从小跟随父亲在剧院出出进进,接受艺术的熏陶。上幼儿园,她有如小荷初露“尖尖角”,经常登台演出。

后来,父母从贵阳调到湖南长沙,她上小学,被长沙市“红领巾歌舞团”招为小演员。因为天生的好嗓子,刘赵黔在小学时候就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个音域宽广、嗓音清亮的姓刘的小女孩。刘赵黔常被安排到农村、厂矿、部队和学校演出,经受多方面的锻炼。

1959年,刘赵黔13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沙市一中这所名牌中学。初中时,在长沙市一中读书的刘赵黔被推选到当时正需要小歌唱演员的湖南省少年歌舞剧团。

后来顺利进入湖南省戏曲学校,开始了花鼓戏的系统而专业的学习。超于常人的天赋和优越的自身条件,再加上聪颖好学的勤奋劲儿让刘赵黔在花鼓表演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刘赵黔成就及荣誉:

1992年,刘赵黔在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汛》中扮演一号主角,获得全国戏曲表演最高奖——第九届“梅花奖”暨第二届“文华奖”。

曾获扬州全国戏剧汇演优秀主演奖、湖南省政府特殊贡献奖、荣誉主演奖。

刘赵黔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

《芦林会》、《红色娘子军》、《烘房飘香》、《抽水机旁》、《山村兽医》、《野鸭洲》、《三里湾》、《牛多喜坐轿》、《调叔》、《等待月儿圆》、《野花情》、《补锅》、《桃花汛》、《下里街的伢妹们》、《乡里警察》等。

影视作品:

《杨五六故事》、《一家老小向前冲》、《婆媳一本经》、《708090》。

学术作品:

《花鼓戏唱腔名师指点》

二、花鼓戏表达的是什么

1、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花鼓戏最初是来源于劳动生产,因此人们用来反映对优美山水风光的由衷赞美,也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2、反映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有《贫富上寿》,像这类作品鲜明地传达了对嫌贫爱富,贪慕虚荣的小人的憎恶,也高度褒扬了阔达民族气节的张广达夫妇和为民做主的官府。

3、在广阔的劳动背景之下人们产生的朴素纯洁的爱情的情愫。这类作品诞生的数量之多和所产生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小视的。比如有《补被褡》,《菜园会》、《扯笋》等等,各种各样美好的爱情应运而生。

4、人们敢于冲破各种爱情的束缚,追求心底最真诚、最圣洁的爱情。这类作品有《装疯吵架》,《打鸟》、《王麻子定计》等等。

5、写平凡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如《假报喜》,《打芦花》、《卖纱吊吼》等,描写了普通生活的琐事,是一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反映。

6、花鼓戏是一种拥有二百年历史的民间戏曲,它发源发展于湖南,它是当地精神文明和民间文化的反映。花鼓戏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唱词形象生动,表演方式源于劳动生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花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花鼓戏的特点

1、声腔特点:花鼓戏的声腔带有山歌风格,在演唱时声音婉转悠扬、自然流畅,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演员在唱腔和动作上能将剧中人物所处的场景完美的体现出来。

2、风格特点: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大多都是以喜剧为主,无论是在作曲、剧本创作以及演员表演方面,都会集中突出喜剧的效果。在创作剧本时大多都会设计情节中的巧合与误会上,以此将喜剧中的人物放置到一个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示表演的主题,并且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3、舞台特点:花鼓戏的舞台表演大多都是以舞蹈为主,在舞蹈表演方面,传承了民间歌舞中的打花棍、手巾舞、扇舞等,此外还从劳动生活中提取出了一些特色鲜明以及表现力强的表演动作。花鼓戏在表演时的音乐大多都是热闹欢快的风格,并且表现力丰富。

四、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

张爱玲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戏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花鼓戏是哪里的地方戏呢?本期花鼓戏文化为你揭晓答案。

花鼓戏是湖南最着名的戏种,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汉族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结束语】戏剧特有的行当,让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旦、生、丑,在花鼓戏中仍占主要地位。

标签: 湖南 花鼓戏 名家 简介 代表 剧目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