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大约历史多久

更新时间: 2024-06-02 21:45:43

(一)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大约历史多久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历时约八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二)商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大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3)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1)民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要制民之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则,“道”的运行规则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只有顺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合,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目的。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用,对百姓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涉,对恢复战国以来因战争造成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5、韩非。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但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标签: 唐朝 著名 安史之乱 大约 历史 多久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