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查白歌节

更新时间: 2024-06-02 20:13:40

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一带布依族的一个非常有纪念价值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左右,在布依族举办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其实是为了几年当地一对为民除害的青年所举办的节日。

那么,大家对于这个节日是否了解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布依查白歌节”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勤劳勇敢的查郎与白妹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他们不畏强暴,舍身为民,为了爱情双双殉情的美丽传说,展示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限追求。具体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的地方当作歌场。

查白歌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同吃狗肉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查姓村民要请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动,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郎、白妹,以此传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查白桥、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三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

查白歌节不仅是纪念性节日,更是布依青年谈情说爱和求婚择偶的独特时机。节日里,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小伙儿和姑娘来到查白场一展歌喉,相互对歌。

布依族的查白歌节规模极大,参加者多达数万之众,这也是布依男女进行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查白歌节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特色的展现空间,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

在传统节庆中必不可缺的是歌会。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他们喜欢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每一个传统节庆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那个故事,而流传至今。布依族文化就向我们呈现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查白歌节,下面小编带你倾听那份美丽动人的情感吧。

简介

查白歌节是贵州省西南兴义县布依族的纪念性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兴义市顶效镇的查白场举行。该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得名。

每年这几天,周围远近各县和毗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群众三四万人,前来参加歌节,规模宏大,气氛热烈,蔚为壮观。查白歌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有歌节赛歌、认亲访友、吃汤锅、赶表和祭山等,一般连续3天,第一天是最好。

传统节日意义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为爱情献身、不畏强暴的布依族夫妇,把他们生活过的虎场坝改名为“查白场”,并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农历六月二十一这天定为“查白歌节”。

节日里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对歌又称四、六、八句,多为情歌,讲究有问有答,而且严格要求合韵,答歌者必须用问歌者的最后一句歌词作自己歌的开头,并用这句歌词的韵脚起韵。如果哪个人答非所问或是唱跑了韵,会被众人当作外行,就没有人愿意再和他对歌了。

传说

查白歌节源于布依族口传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南盘江畔有一个叫虎场的大土坡。坝上有一个猎户的儿子查郎和一户人家的女儿白妹从小在一起玩耍,他们形影不离,亲如兄妹。长大后,两人心中互相爱慕,于是互赠信物,私订终身。就在这时,寨中出现了虎怪,它叼走牲畜、抢走娃娃,一时间人人谈虎色变。勇敢的查郎组织起全寨的后生,将虎怪杀死,请全寨的老少吃虎肉、喝虎汤。

寨中有个财主看上了年轻貌美的白妹,让媒人到白家提亲,白妹一口回绝。可财主并不死心,派人留话说不管白妹从或不从,都要在七月二十八把她娶回家。面对财主的逼婚,白妹与查郎商量好要赶在那天之前抢先成亲。财主得知后想了一条毒计:在查郎和白妹下田的时候,派家丁把查郎用箭射伤后把白妹抢回家。查郎回到家中后邀约众兄弟商量对策,决定由查郎去到财主庄上骗家丁和自己打斗,其余的人趁庄中空虚救出白妹。

白妹被救出来了,查郎却因箭伤未愈被财主捉到,捆在一棵大糖梨树上被杀害了。白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回家拜别父母趁着天黑重新返财主大院,在柴堆上放了一把火。火越烧越旺,财主闻讯赶来捉拿白妹。看到整个庄子将要化成灰烬,白妹纵身跃入火中,为查郎殉了情。

您可能还会喜欢: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土家族民歌的活化石:南溪号子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筑文化

布依族的建筑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的建筑居房其实跟傣族的竹楼有点相近,都是用木头作为构造,住房有“干栏”式的楼房、平房以及石板房,最具有特色的其实就是石板房。那么,大家对于布依族的建筑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布依族建筑的简介

布依族建筑就是布依族的民居,布依族习惯近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周围生长着茂密的竹林或风水树。寨前田畴纵横,河溪环绕,岸柳成行,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寨内多聚族同姓而居。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居山区者因受地形限制,房屋依山而建。楼房叠加,有的修成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的“吊脚楼”,这就是历史上“干栏式建筑”的沿续。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布依族人,他们的民居也不尽相同。从形制上看,有杆栏式楼房、吊脚楼,也有平房;若论材质,有木结构的,有木石结构、土木结构的,还有用石头砌造的……

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石板房

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着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石楼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布依族建筑有非常多的讲究,在建造一处民居的时候,要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然后要选吉日来起房造屋,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建筑是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民居,是布依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同时也是布依族人们的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

浅析布依族和壮族的关系和区别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丰富多彩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和壮族同是古代的“百越”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来的。那么,布依族和壮族的关系和区别在哪里?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这个族群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根据语言来看,他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区别在于北部系统的语言没有送气的塞音,而南部系统则有。南

部系统包括中国的南部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高栏,北部系统包括中国的北部壮族、布依族和越南的布依、热依、都依等法定民族。而这个族群内部按地域和支系的不同,有“布饶(僚)”“布土”“布壮”“布依”“布央”“布侬”“布岱”等20几个自称。

然而,唯一能够统一整个族群的称呼,其实从隋唐开始早已经出现在汉文的记载里——“僚”,实为古汉人对这个族群普遍自称的汉字译音。所以在这里,我们以最为普遍和统一、而且承上启下的自称“僚”来统一所谓的“壮族”、“布依族”、“侬族”、“岱族”。相通的语言、同质的文化、一样的血统、连贯的分布,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僚”。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和贵阳市。与壮族地区仅是南盘江、红水河之隔。在壮族、布依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都有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几何印纹陶。

壮族有相当多的人自称pou jai(国际音标注音,下同),布依族多数自称pou jai,两族的自称相同,但汉语音译则有布依、布越、布雅衣之别。南盘江、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故国家于1956年决定创制壮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时,采取壮文与布依文联盟的方针。从古到今,南北两岸的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秦汉时期,布依族已分布在现今的居住地。布依族有一部分是五代时(907—959年)楚王马殷从邕管(今广西南宁地区)迁到贵州的。有3种,一是布龙,一是卡龙,一青仲。分布在贵阳、平越(今福泉——录者注)、都匀、安顺、南笼(今安龙——录者注)等地,有与壮族相同的黄、罗、班、莫、柳、文、龙等姓(《贵州通志》卷7)。

《贵州通志》还记载说,贵州荔波县有僮人,与其他民族杂居。荔波原属广西管辖,清雍正十年(1732年)才划归贵州。罗斛(今罗甸——录者注)县、册亨县有侬人(壮族中也有这一支系)居住,这两个县也原属广西管辖,清雍正五年(1727年)才改归贵州省管辖。记载中所说的壮人、侬人,现在大多数已是布依族。

“三苗之后,有九种,黔省最多,流入滇中者,惟仲家(布依族)、花苗而已”(《南诏野史》)。说明历史上云南省有布依族。1982年10月29日,《云南日报》首次正式公布云南省有布依族,共4721人,分布在罗平、富源等县。

50年代后期,我(云南)省曲靖、红河一带的‘沙族’、‘都匀人’曾归并为壮族,此后很多布依族人也就报自己为壮族。直至1982年人口普查中,又根据本民族群众的意愿,经有关部门反复查证核实恢复了‘布依’这个族称。云南省的布依族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从广西方面迁入者有吴、郎、赵、侬等姓。第二,从贵州方面迁入者如罗平县大寨之王姓是从贵州凯里方面迁来,距今已10代(200余年)。

第三,南京籍的汉族,在明代随军入滇后或屯守滇东南或从他地迁来云南,以后逐渐融合于布依族者”(《民族工作手册》第16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广西没有布依族。上述从广西迁入云南的布依族,实为布依族。1796年,贵州南笼(今安龙——录者注)起义是布依族韦朝元、王阿崇等人领导,以布依族群众为主体进行的,为避免遭到封建统治的镇压和屠杀,迁徙到四川省,现今四川省的壮族是他们的后裔。这些都可见壮族与布依族关系的密切。

标签: 具有 民族 特色 布依族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