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误区有哪些

更新时间: 2024-06-02 07:14:24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误区有哪些

许多人认为六味地黄丸能“补肾”,而腰疼如果不是器质性病变就是跟肾虚有一定联系。所以一些腰疼的患者就成了这个药的“粉丝”。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介绍说,六味地黄丸也从未在临床上适用于一切肾虚患者。它最初用于小儿发育迟缓,现在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只有肾阴虚的腰疼患者才适合。很多人知道肾虚者会有腰背酸痛的症状。但是却不知道肾虚也分阴阳,肾阴虚的人舌质偏红,手心脚心容易发热,两颧午后会发红、阵阵潮热,有这些症状的人可遵医嘱服六味地黄丸;而肾阳虚的人舌质偏淡、怕冷,脸色发白、手脚偏沉、容易乏力、小便清长,这些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脱发也吃六味地黄丸在某些药品商家的鼓吹之下,肾虚又与脱发画上了等号。于是,脱发了就服六味地黄丸成了不少脱发患者的选择。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杜长明介绍说,中医认为“肾主毛发”,肾脏机能旺盛,气血通畅,毛发才会健康。所以,发现脱发的确可能是肾虚的表现,但是绝对不能划等号!脱发按中医分型可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郁血淤型、湿热上蒸型、血热风燥型、肝肾阴虚型等等。对于肝肾阴虚的脱发患者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但是其他症型的不是很合适,甚至会加重原有症状。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脱发未必就跟肾虚有关系。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头发就会出现各种异常。比如在头发脱落的同时,伴有头屑变厚变硬,像脱落的皮肤一样堆积成层,极有可能是银屑病(牛皮癣)的征兆,这种疾病会让皮肤增生活跃,加速脱落。此外,多发性硬化症、克罗恩氏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出现脱发问题。

还有一些人也不建议用六味地黄丸:第一,脾胃虚寒者不宜用。脾胃虚寒主要表现为腰酸、怕冷、腹部寒凉、大便稀。六味地黄丸中滋阴药物较多,会加重脾胃负担;第二,湿热病症患者也不宜用。湿热病症表现为口苦、小便黄等。六味地黄丸中的滋阴药物会使湿邪加重,湿热难去。第三,患有感冒者不宜用。外感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散”,而六味地黄丸中多是滋腻药物,主“收”,容易使外感邪气留于体内,疾病不易治愈。

知柏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区别

区别一: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其实就是药材的区别。两味药中就差了知母和黄柏,主要是加大了滋阴,去湿热之功效,如果是一般的肾阴虚的话,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达到效果了,不用吃知柏地黄丸。

区别二:其实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制成的,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知柏地黄丸除了有六味地黄丸的效果之外,还有降火的效果。

区别三:两者的区别还表现在药物的功效上。 知柏地黄丸在滋阴补肾的基础上,增加清虚热的作用,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六味地黄丸的作用就是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所以肾阴不足用六味地黄丸,在肾阴不足的基础上还有虚热表现的用知柏地黄丸。

二十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1、二十六味地黄丸主要的作用是滋阴补肾,该药的主要成分是熟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等。传统上应用于各种肾阴足、虚火炎引起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不过近年来六味地黄丸也作用于防病保健等方面。

2、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则应选择更适合的药物。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成药,中成药相比西药更受患者青睐,因为治疗效果比较好,相对来说比较安全,那么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来看分析。

1、补肾阴虚

如果出现舌红苔薄脉细数、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等症状,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可以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头晕耳鸣等症状。

2、预防食管癌

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含有较多的硒元素,能防止可诱发各种癌症的过氧化酶和自由基的生成。有关研究表明,用六味地黄丸对食管癌前期病变上皮重度增生效果良好。

3、降脂降压

老年人服用六味地黄丸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可以很好的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

4、治疗男子不育症

六味地黄丸可改善性激素的分泌,促进精子的生成,从而治疗不育症。

5、延缓衰老

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更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6、保肝

对肝功能有一点的保护作用。

7、护肾

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保护肾排泄功能。

标签: 六味地 黄丸 使用 误区 哪些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