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道教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刘海戏蟾故事

更新时间: 2024-06-18 13:16:35

道教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刘海戏蟾故事

不管是人世间,还是神话,总会有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就例如刘海戏蟾的故事,有时候你无意间救了一个小生命,这个小生命会以最让你开心的方式来回报你。本期道教文化就为你介绍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刘海戏蟾的故事。

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叫巧姑,她趁龙王外出,变作一只金色的蟾蜍,跃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龙潭。就在小金蟾游兴正浓之际,突然一条凶恶的大蟒向她扑来,正巧被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刘海相救。金蟾怀着真诚的感恩之情,赠送一颗龙珠给刘海,然后恋恋不舍回龙宫。

巧姑深深地爱上了刘海。有一天她因思念刘海心切,又偷偷地出了龙宫,还是变作金蟾爬上荷叶,盼望着能再次见到她的意中人刘海。事也凑巧,那一天刘海因为要伐木盖房,也来到了白龙潭边。刘海伐树累了,走到潭边喝水,忽然发现在他的身边有一串金钱。“谁把金钱丢在这儿了?”他四顾无人,喊了几声也无人答话。刘海心里想,这钱不是我的,不义之财不能拿,于是扛起松树准备回家。谁知那串金钱竟然叮叮地响了起来,真是怪事。刘海哪里知道,这钱是金蟾暗放在他身边的,那串着金钱的丝线就在她的手里。刘海要走,她便在水下牵动丝线,使那串金钱响了起来。

刘海感到奇怪,聚精会神地端详着那串自己会响的金钱。正在这时,上次那条吞吃金蟾未成的大蟒,又从树林中偷偷爬出,从背后向刘海扑来。龙女在水下看得清楚,急忙从水中跃出,从刘海眼前跳向他的背后,引导刘海转过身,才发现了已经扑到面前的凶蟒。刘海手疾眼快,抽出砍柴刀,迎面一刀,把那条恶蟒斩作两段。

刘海见是小金蟾在危急中救了他的命,十分感激。那牵动金钱的丝线也随着金蟾上了岸,他爱抚地捧起金蟾,向她道谢说:“小金蟾啊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该多么好,我们可以结为夫妻。”说罢,他轻轻地把那牵金钱的丝线系在金蟾的颈项上,牵着她在溪边玩了起来。刘海牵着金蟾在前面走,金蟾在他的身后轻快地跳跃着。

忽然间刘海觉得手中的丝线豁然变得很沉重,回头一看,大吃一惊,那金蟾果真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身后朝他微笑。刘海忙向那姑娘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我牵的小金蟾不见了呢?”“我就是那小金蟾,你不是说要同我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吗?”姑娘羞涩地回答刘海说:“从此以后,晴天有我给你烧饭,下雨有我为你补衣,好吗?”,刘海听罢,想起了小金蟾赠他龙珠的事,明白了姑娘的来意,喜出望外,连忙说:“好!好!”于是,两人拾起柴刀,牵着牛,扛起松树,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道教在泉州文化中流传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道教文化在对泉州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小孩出生,结婚,生孩子,做寿,丧事等等都得跟道教打交道。而且泉州的地方戏曲,民间文学等等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一起来看看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吧!

一、泉州早期的巫术传说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如泉州城北清源山有大道岩,别称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泉州有一个叫大道的人,修真于清源山芭蕉洞,后人据此传说,在芭蕉洞供奉大道,称其地为大道岩。又传秦时的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盖山顶,帮称白云岩。

据五代徐铉撰《稽神录》载,汉代泉州有一个善禁祝巫术的人叫陈寨,为人治病多愈。时有一个漳州人叫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治,乃往请陈寨。于是设坛厅中,劈苏氏子,取出心脏悬于东壁,然为家犬所食。

陈寨急于出门而去,顷刻,手提心脏入厅,塞入苏氏之腹,其腹遂合无恙。苏氏子醒,但连声高呼"递铺!递铺!"苏氏家人见状,莫知缘由。后来才知道是陈寨取驿吏之心而活苏氏之子。以上两个传说,一为尸解成仙,一为方士巫术,其内容荒诞不经,但它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传以前的方士巫术活动的情况。

二、西晋、南朝时泉州的道教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卢循农民军败退入番禺,控制晋安郡,时间长达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响扩大。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南朝的梁代时,泉州的惠安灵鹫山上,据传有唐公、宝公、志公、化公和郎公等五个道士隐居,并在山石上刻符五道及凿刻"五公山"三个大字。

三、唐朝泉州的道教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战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

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

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

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

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四、五代泉州的道教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

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五、宋代泉州道教的兴盛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

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

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

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

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

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六、元代泉州道教的继续发展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经常赐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兴盛。《元典章》载,道士可免除差役,为元泉州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典章·礼部》载,中央设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和尚先生”(包括僧人和道士)等各门宗教僧人,且在地方各路、府、州、县设置下属机构,称僧录司、僧正、都纲等,具体管理地方各门宗教。

皇庆二年(1313年),元廷又同意各处路、府、州、县的寺观,推举“有德行,知佛法”的长老,由“众和尚(包括道士)保举”,经有司批准而季任为“僧官”,以处理寺庙宫观内外事务。至元十八年(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福建行省左丞,与受道学影响极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万户孙信斋,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观,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贞元年(1295年),改泉州天庆观为玄妙观。

宗教文化:江西道教文化

道教是根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我国崇拜鬼神之说的的理论依据。主旨在于追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江西因其名山好水众多成为了公认的道教源流之地。是江西文化精神的特殊表现形式。

江西道教的源流之地,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道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产品,虽然由来已久,与信奉黄、老学说的道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正式成为一门宗教却是在东汉时期。江西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丹传道始,创建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世家外,无与伦比。它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道教,又是影响最大的宗教组织。其教义盛传东南亚,远播欧美。现尚保存完好的“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所,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号称“南国第一家”。此外,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着名的道教胜地。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南张之称。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西山,古称洪崖山,因伶伦或曰洪崖先生而得名。西山还被称过逍遥山、散原山、南昌山等。

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有一个“生而神灵”名叫匡俗(续)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被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还传说流传很广、影想很大的麻姑女寿仙就诞生在山姿奇秀、风景美丽的南城县麻姑山。早在汉昭帝时,就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丹霞山修道。

据道书说,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阁皂山和茅山,前两山都在江西;到元时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和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

江西道教对道教思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如天师道对道教“道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师道早期对“道论”的神学化;二是天师道变革时期对“道论的”玄学化;三是天师道兴盛时期对“道论”的演化,即把外在于人的“道”变为直指人内心的“道”。

又如净明道的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认为道教的净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归。净明是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忠恕是对行持的要求。江西道教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在炼丹方面,着名的有张陵、葛玄、葛洪、张宇初等;在符、箓、斋、醮方面,有与科学暗合的地方,故有所谓的“灵验”。

在养生方面,内炼理论和内炼实践都很丰富。如天师道早期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阐述了“守一”等炼养之道,主张以合炼精气神三者为一、宝精惜气啬神为养寿之要,这一思想后来一直被奉为道教养生学之要旨。张陵的“九鼎丹法”就是内炼的一种。而神霄派就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江西道教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有很多价值很高的创作。如道教宫观宏伟华丽的建筑艺术;大量至今仍闪烁其光辉的诗、文、碑刻、记传等;特别是为了祈禳奏章而发明了“青词”或曰“绿章”的一种文体而流传于世;还有在道场从事斋醮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仪式,比如有音乐、有歌唱、有舞蹈等等,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

道教文化详解:道教的六御是什么东西

道教文化中有六御。这六御是: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天皇大帝、青华大帝、后土皇地祇。可能我们都对玉皇大帝的称谓比较熟悉,而对于其他的几个并不是很熟悉,接下来本文为你具体介绍道教的六御。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为: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

●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

●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

●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昊天金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央玉皇大帝”,六御之首。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着,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六御“中的第二位神。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中天星主紫薇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六御之一。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东极妙严青华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东极妙严清华大帝”、“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同时也是六御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太一”演变而来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一者,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在崇尚鬼神的古代,人们将“道”的别称“太一”尊为天神,并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南极太薇长生大帝,为元始天王九子。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上古时候被称为(后土)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标签: 道教文化 历史人物 故事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