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历史上的土家族名人汇总

更新时间: 2024-06-14 10:13:28

历史上的土家族名人汇总

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为自己民族做了一定贡献的名人。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名族之一,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东端。全国土家族人口总数相对较多。在土家族文化的记载中,有多少是历史上的名人呢?随小编来一起汇总一下。

白再香(1587-1631)女,土家族,重庆酉阳后溪镇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在关外和后金军决战,辽东告急。明廷调集酉阳土兵援辽抗金,白再香援辽平奢战功卓着,天启皇帝敕封她为汉土官兵中军都督,诰封一品夫人。

骆成骧(1865-1926)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张朝宜(生卒不详)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原华北区军委书记。

刘仁(1909-1973)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第二书记。

杨芳(1770-1846)字诚斋,土家族,贵州松桃人。清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少有干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从征苗疆,战辄摧锋。洊擢台拱营守备。

万涛(1904-1932)土家族,四川省黔江县(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原名万诗楷,号铁民。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向达(1900-1966)土家族,湖南溆浦人。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卒于1966年11月24日。

廖汉生(1911-2006)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授中将。

黄永玉(1924--至今)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杨正午(1941—至今)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土家族服饰特点,从上到下皆不同

每一个民族的穿着打扮都会不同,所以每个民族的打扮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小编就想带你来看看土家族文化中,他们日常的服饰特点是什么,听说从上到下都会不同?一起来看看。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土家族民间传说的特点

土家族民间传说的特点:

主要内容有人类起源神话、战胜洪水、人类再造、民族来源以及氏族祖先生活神话等等,它反映了土家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体现了他们原始朴素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借助于想像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土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宇宙万物和日常生活各种神奇事物所作的解释,是原始人对社会和自然观点的总得反映。

详解:土家族摆手舞的来历与意义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是最影响土家族的大型舞蹈,带有祭祀色彩。它表现了土家族的神话,战争,生活等等。摆手舞还需在摆手堂中举行。可见在土家族文化中,这种舞蹈是极为重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摆手舞的来历与意义。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首列为龙凤旗队。龙旗和凤旗系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长丈余,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以白龙旗和红凤旗为上承,并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次列为祭祀队。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率领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长青树树枝,列队入场。

继于舞队的是小旗队。凡户一面,颜色多彩,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二种,亦饰有荷叶边。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披甲队由身披五彩斑斓“西兰卡普”的青壮年组成。土家族人天性劲勇,锐气尚武,在摆手舞中以锦为甲,以示威武雄壮。

炮仗队有鸟铳和三眼铳组成,各队按以上程序排列进入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章堂师手持扫帚,以高扬激越的音腔,强烈地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

祭祀时,祭祀人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脚,舞众亦虔诚跪下,与祭祀队一领一合,齐唱神歌,歌词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歌毕,各排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摧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摆手舞的内容,分别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标签: 历史 土家族 名人 汇总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