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效果

更新时间: 2024-06-02 16:30:2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效果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北方统一后,长期的民族征服战争已经过去,实行文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都城已近百年,要实行文治,移风易俗,平城的守旧势力太大,而洛阳位于南北之中,是东汉、魏、晋以来历代都城所在,又是中原的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一方面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便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一带气候寒冷,6月降雪,风沙长起,再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发展农业有其局限性。平城自作为都城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粮食供给发生困难。早在拓跋嗣(太宗)统治时期,就有迁都之意,后来,虽因大臣的劝阻而打消,但仍把一部分饥民迁到河北去“就食”。均田制颁布后,黄河流域的农业恢复很快,北魏政府日益依赖黄河流域的租调,为保租调剥削,就要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平城偏于北方,而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势力还很强大,它时刻威胁着魏都城的安全,因而迁都洛阳势所必然。孝文帝迁都恐怕大臣反对,因而是通过假意的南伐来实现的。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效果:北魏迁都洛阳,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之举;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便于掌控全国局势,更利于集中军力对南朝用兵。北魏迁都洛阳,是学习先进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之举;一系列具体汉化政策举措,已经把鲜卑族完全汉族化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已经把北魏政权提升为君临天下的真正王者。因此,这种从弘扬繁荣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入手,进而征服人心的策略,真是“治国平天下”的最好诠释。北魏迁都洛阳,是促进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的琴瑟和谐之举;迁都洛阳,居王者之地(夏、商、周皆建都洛阳一带,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说),继之进行一系列汉族化的改革,确实能使其他民族,在心理上承认他们是正统的王者,从而增进互信,造就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

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少数族管理多数族,最后导致鲜卑族的汉化和消失。

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

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第二次改革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标签: 北魏 孝文帝 迁都 洛阳 原因 效果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