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盘点:中国四大火炉是哪四个城市

更新时间: 2024-06-16 17:20:01

盘点:中国四大火炉是哪四个城市

现在已经冬天了,相信好多人都想着夏天吧,毕竟冬天的天气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洗澡都都让人畏手畏脚的。想想还是夏天好啊。但在城市文化中有这么几个城市在夏天的时候被赋予了“火炉”的称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火炉”城市的说法源于民间,原先并没有气象统计学上的依据。“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例如,北方城市高温天数较多,但相对湿度不大,人体舒适度要好很多吗,有的城市极端最高气温很高,但是持续时间不长,炎热程度总体不一定就是最高的,有的城市夏季相对湿度很高,但最高气温不是很高,虽然人体感觉闷热,但炎热强度不强。当然,人体对炎热的感受与人员的身体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关系。

2010年公布的新四大火炉,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一种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综合影响的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以及极限高温数值和相对湿度综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

不同于极端最高气温或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35℃)日数等指标,炎热指数综合考虑了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影响,有着独有的计算公式,通常认为,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因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在夏季常常如火炉般闷热,主要是由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特别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一般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使得这些地区闷热难耐。

重庆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而专家认为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南京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空前规模的燃烧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大量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城市涌现出来,这也是人类无节制活动加剧地球环境急剧变化升温的现实例证。

【结束语】相对比“火炉”排名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地行动起来,大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做的是民生关怀和社会小环境的改善。炎热的天数增多,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政府在环保这方面需要做得更多。

盘点:台湾道教圣地都是什么地方

虽然说近现代佛教日益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是影响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汉族人民移民到台湾,也把道教理念传播过去,道教文化在台湾的发展也有数百年的历史。道教是台湾的民间信仰,在台湾也有很多的道教圣地,可见道教文化在台湾的影响。接下来的台湾文化就带大家了解台湾的道教圣地都有哪些。

台湾首庙天坛

台湾首庙天坛在台湾省台南市。因台湾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故原称“天公埕”、“天公坛”或“天公庙”,1983年改为今名。台南市旧名“赤嵌”。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光绪十三年(1887)的二百余年中,台南一直是台湾的首府,在台北市定为省城以前,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明桂王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奉明正朔,即在天坛原址祭告天地。此後台湾官民集资在此建庙,主祀玉皇大帝,同祀斗母、三官、北斗等。全庙建筑为三进宫殿式。前殿龙柱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造,正殿龙柱为同治年间(1862-1875年)所镂。石材来自大陆,雕刻细密,造型古朴,堪称精品。

正殿无神像,置神龛一座,内奉玉皇大帝圣位。殿外楹柱上悬有「一」字匾,为台南古都三大名匾之一。後殿主奉三清,是道士举行日常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这里均有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即于天公埕西设厂举行玉皇大帝圣诞庆典。

宜兰三清宫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1971年开工建造,1983年正殿工程正式完成。1985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90年第二期工程--左右两殿竣工。此後又有扩建。现在主要建筑有三清圣境牌坊、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弥罗殿(供奉玉皇大帝)、妙罗殿(供奉救苦天尊)、圆明殿(供奉斗姆天尊)、九龙壁、回廊、文化大楼等。该庙由台湾「中华道教会」定名为「台湾总庙三清宫」。

台北行天宫

位于台北市民权东路。创建于1943年,主要供奉关圣帝君。台湾商人以关圣帝君为保护神。一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认关公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说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所以行天宫的香火一年四季都十分旺盛。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建省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有的如今濒临消失。预示就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贵州文化中都有什么出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它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曲艺类音乐,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布依族铜鼓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它始于商周时期,传于战国秦将司马错取巴楚国,开发乌江,实行屯兵时期。秦国的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在这里得到稽留和发展,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故称“地戏”。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标签: 盘点 中国 四大 火炉 城市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