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源远流长的巴蜀地区节日习俗

更新时间: 2024-06-02 22:11:30

源远流长的巴蜀地区节日习俗

在我国的诸多地区,都有属于各自民俗的节日活动。今天,要通过巴蜀文化介绍的是关于巴蜀地区世代相传的节日习俗。看看其节日习俗和汉族有什么样的不同,又有什么样的特色。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吧。

巴蜀盆地内的最流行的年节古俗是汉族的习俗,它与中原地区的民俗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它的不同之处。由于巴蜀从来是四方移民移人之地,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使巴蜀盆地内的民俗带有兼容南北,并蓄东西的复合型特点。

所谓“一方之会,风俗分杂”(《周书·辛庆之传》),正是巴蜀民俗特色的生动说明。岁时节令有春节过年、清明上坟、灯会、花会、端午食棕子、划龙舟、中元祭祖、中秋吃月饼等等,均与中原地区相似。

但其中也有巴蜀自己的特色。例如,春节贴春联之习就起源于巴蜀。后蜀时,孟超自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贴在宫门上,代替过去贴桃符、郁垒,这是我国春联之始。

大年初一到成都武侯祠游喜神方,烧第一柱香,称为“头香”,即以为吉利,这也是成都特有之俗。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是从晚唐兴起的巴蜀特有习俗,其俗源于杜甫与高适之间的人日诗话。

上元二年(761年)高适寄诗杜甫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为纪念杜甫,人们便选择人日这一天游览杜甫草堂。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宋陆游曾有诗写成都灯会盛况:“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作为古俗,成都的灯会与灯市都在元霄前后,灯市的繁华不亚于灯会的璀灿。

清人有竹枝词写灯市:“城隍庙前灯市开,人物花枝巧扎来。高挂竹竿求主顾,玲戏机巧斗新裁。”又有竹枝词写灯会:“看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彩莲船。”灯会与灯市相结合是成都独有的特色。

除了成都之外,四川各地几乎都有灯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以其多姿多彩驰名海内外。四川灯会以成都灯会历史最悠久,以铜梁灯会的纸扎龙灯工艺最精湛,而自贡市的“国际恐龙灯会”则以其规模大、门类多、花样新而为四川之冠,已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为四川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成都花会源于唐代的花市,以后历代相沿。赵祥《成都古今集记》说:“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农辟圃卖花,陈列百卉,蔚为香国。”到明清时,花农逐渐集中于青羊宫,每年二月十五日定期开市,至今犹然。

端午节龙舟之习,巴蜀与中原相同。但在唐宋时期,蜀地的划龙船是在三月三日,后来才改为五月五日。

清明上坟之俗起于西汉,巴蜀一直流行至今。过去西蜀地区在这一天要卖欢喜团,小商贩以各色炒米作团,用线贯串,叫“欢喜团”,这是巴蜀不同于中原之处。

巴蜀节令习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俗好众人参加的游乐,“西蜀游赏之盛甲于天下”,并且其游赏习俗常常同各种艺术表演相结合,“倡优歌舞,娥瞄靡曼”,体现了蜀人重文学儒雅之风的特色。

例如每年四月十九日院花夫人诞日举办“浣花大游江”,这就是自唐代以来成都独有的习俗。这一天倾城出动,锦江舟接樯衔,两岸彩棚连座,十里不断。地方官带头出游,叫做“邀头”,百姓人家则自带座具“邀床”,因此这一活动又叫“邀游”。

源远流长的武汉茶文化

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而饮茶之风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传统习俗一下就保持了几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来说茶叶是物质的,但是茶文化的精神早已烙下印记。武汉文化是历史上发展茶叶一个重要的城市,史称“茶叶港”。

武汉史称“茶叶港”,茶文化历史悠久,近代成为闻名世界的茶叶贸易中心。目前,武汉仍然是华中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有香港路、崇仁路、陆羽茶都等5个茶市,年交易额逾10亿元。以黄鹤楼茶叶公司为龙头,全市茶产业近年迅速发展,茶叶基地达8。5万亩。

很多人知道,“茶圣”陆羽出自湖北天门,却鲜有人知武汉还是一座茶文化非常深厚的城市,曾经茶楼林立,茶商遍天下。一百多年前,汉口被欧美人士誉为“茶叶港”,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茶贸易之都。

茶圣陆羽,孤儿出身,八世纪唐朝竟陵(天门)人,靠一和尚哺养长大,24岁后去全国游方,后在浙江湖州着成了全世界首部《茶经》。陆羽的《茶经》是正宗,是原创性的茶文化、茶道茶艺。

《茶经》三卷十个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陆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花二十年功夫写就《茶经》,堪与“五经”比美。

湖北五峰的采花毛尖出名,也许很多武汉人还不知道,在东湖景区中心的磨山,有一片颇具规模、出产好茶的茶园。茶园坐落在磨山南麓,阳光充足,三面环湖,气候湿润,1979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出产品质优良的东湖毛尖。

磨山绿茶最着名的是“绿羽白浪尖”,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清香味爽,回味悠长。着名文学家书法家李尔重曾为东湖的茶叶挥毫泼墨:“东湖白毫胜银针,绿羽远过碧螺春,世上都说龙井好,白毫绿羽更上乘。”

东湖盛产好茶,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东湖水果湖附近的茶港,早年通过东湖直达长江,是武昌周边地区茶叶交易的集散地。民国时期,一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湖北名人纷纷在东湖边建起了别墅和茶园,将东湖作为修身养性度假休闲的世外桃源。

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

歌仔戏是什么呢?想必大多数闽南人对歌仔戏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福建省闽南方言的一种汉族戏曲,它也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那么,你想知道它的来历吗?它又有什么神秘故事呢?那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厦门文化吧!

文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是文字?艺术?谁也说不清。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它是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与环境,背景,时代慢慢融合,逐渐形成的。甚至文化并不是人们特意创造,而是在一个逐渐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具有生活,背景,地域特色。因而每一种文化都有适合她自己的领域。

岁月沧桑,厦门戏曲从昨天走向今天,经历了许多曲折,渐渐深深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扎了根,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其中歌仔戏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一、产生

歌仔戏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及东南亚闽语系华侨聚居地。50年代初,大陆将歌仔戏命名为芗剧。80年代初,厦门恢复原来的名称歌仔戏。

提到歌仔戏,大多数人只知道她起源于台湾,但事实上她的根却在闽南。歌仔戏的基础本是厦门艺术较为重要一部分的“歌仔”。

歌仔,是一种说唱音乐,流行于厦门、龙溪等地。漳州称之为锦歌,台湾及厦门称之为歌仔。歌仔语言生动,平仄押韵,地方色彩浓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加上演唱内容都是群众熟悉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朴素动听,所以很受群众喜爱。

歌仔的来源,至今还未发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在清朝时期,厦门的歌仔已经相当盛行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厦门歌仔的鼎盛时期。

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福建子弟兵东渡收复台湾,从而把流传“锦歌”“车弄鼓”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名歌小调相结合,在台北等地的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

郑成功部队把歌仔带到了台湾,并且随着大量的福建闽南移民迁徙到台湾,歌仔在明末清初流传到台湾,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民歌,融合了闽南民间歌舞车鼓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成分,到20世纪初,形成歌仔戏。

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戏是在广场或寺庙平地随便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落地扫”。落地扫是歌仔戏最简单、最原始的演出形态。

二、传入

虽然歌仔戏的基础歌仔是由闽南地区传入台湾,但歌仔戏的形成确是在台湾。因而也开启了歌仔戏的新的传播旅程。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相互遥望。当初许多闽南人就从这里起航,怀着眷恋、带着悲伤,漂泊到台湾。他们在台湾拓荒扎根,繁衍生息,播种着同源的文明。在渡台的悲歌中,海峡紧紧地接连成一条思念线,两岸人来来往往,厦门成了闽台出入的重要门户。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厦门成为各地文化的交汇地,成为闽南文化的中心,各种民间艺术也都汇集而来,产生于台湾的歌仔戏,也在20年代中期传入厦门。

当初那么多种艺术文化的汇集,在海浪的潮打下,都渐渐消散,淡去。然而,歌仔戏却流传至今。看歌仔戏的产生与传播,是两岸共同文化的结晶。海峡两岸本就是文化同源,血脉同流。

标签: 源远流长 巴蜀 地区 节日习俗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