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你所不知道的广东客家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2 22:47:34

你所不知道的广东客家文化

广东客家人,并非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那么,下面让我们走进广东华文化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吧。

关于客家,广东的地形可以分成四级台地,山上住着少数民族,山边住客家人,水边住广府人,海边住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都是汉族,但是很显然,汉文化在广东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客家版本、广府版本和潮汕的版本。这三个族群不仅语言文化不同,而且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研究广东的三个汉文化版本,进行共时性研究,能够得出历时性的效果。我这二十年基本上都在做这个研究。人们原来把汉文化看成一个版本,深入之后发现有不同的版本,再比较一下,这几个版本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它可以提供一种文化转型的个案比较研究。现在一般研究文化是空对空,如果我们深入到族群,从比较中找出一些处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或者可以找出从传统走向现代之路。我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进行族群研究的。

客家妇女的裙子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女孩子出嫁家里都要送一件大裙,这个大裙有很多作用,比如老人家过世了,棺材上要盖很多东西,一个是布袋,另外一个就是大裙。还有一种情况,客家二次葬的时候装骨头的容器要用大裙盖起来不让它晒太阳,然后移到别的地方去。

客家人的生命观认为人由阴阳两气组成,阳气就是人的魂,人有三魂,丢了魂就要生病了,所以很多老人家孙子病了就要到处喊魂。还有一个就是魄,魄是随着身体被葬入土地中的。魂魄什么时候分离?很多地方的客家人送葬的时候在半路有一个魂魄分离的仪式,孝子拿着招魂幡,上面写着某某的灵位,就把魂招回去了,孝子把这些送回祠堂,最后把写着灵位的纸烧在香炉里,象征着祖先的魂回到了祠堂,以后在祠堂中祭拜就可以了。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客家人认为魄是随着尸骸回到大地母亲那里去的,骨头里面附着祖先的魄,魄是阴的不能见太阳,一见太阳就消散了,迁骨头的时候就等于是祖先的魄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晒到太阳,所以就用女人的大裙盖住来保护它。

另外客家人还有一种女性的生殖崇拜,他们很讲究风水,最好的坟地留给女性的祖先,认为把祖婆葬好了发人丁,男性祖先葬好了发财。一般新年见面问候的时候都会说“添丁发财”,“添丁”是放在“发财”前的。

神奇的民居建筑

常见的客家传统民居有土楼、围龙屋、五凤楼、走马楼、一字形屋、四角楼、中西合璧式大屋、上下堂方形屋等,其中以土楼、围龙屋最典型。客家土楼和围龙屋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建筑风格而蜚声国内外,特别是圆形土楼被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为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拍手称绝。

客家土楼和围龙屋是用生土筑墙而成的大型群体楼房,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和园林绿化,规模大、功能全,最大的围龙屋有三层,大小房间共300多间,便于生活又具有非常强的防御功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又显示着客家人非凡的智慧与无比的创造能力。

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习惯方面,客家人既保留了中原饮食特色,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菜系和风味小食,酿豆腐、盐火焗鸡、梅菜扣肉、开锅肉丸子、涮酒、糯米饭、炒米粉、烧卖等都是久负盛名,至今盛传不衰的传统食品。

传统客家菜的特色主要在取料、刀功、烹制及风味四个方面,取料以家禽家畜和山珍为主;刀功粗旷而质朴,形粗块大;烹制重煮焖,少炸烤;风味重鲜香脆嫩和原汁原味,既体现了粤菜制作的讲究,又有北方人崇尚的经济、实惠。

你所不知道的江西戏曲文化史

戏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在不同的地域发展出不同的戏曲特点和文化。江西文化作为最早出现戏曲的区域,诞生出影响了多个地域戏曲文化的唱腔。下面就一起走入江西戏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阳腔是南戏高腔源头,演变成京剧、川剧等40多种戏曲。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江西因盛产茶叶在清中期逐渐形成的采茶戏。民种类丰富,有号子、渔歌、山歌、小调、灯歌等,以兴国山歌最为着名。

江西戏剧剧种

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弋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分饶河、广信两派。饶河戏流行于饶洲府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德兴等地。广信班流行于广信府的上饶、玉山、贵溪、横峰等地。建国后,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为赣剧。

东河戏:初名赣洲大戏。孕育,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一带,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东河戏流行地区有赣县、兴国、南康、大余等县,旁及粤东的梅县、潮洲以及闽西的宁化、归化等地。

宜黄戏: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建国后,一九五七年定名为宜黄戏。

吁河戏:吁河戏,地方大剧种,旧名土戏,因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称之为孟戏。这种孟戏历来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区为广昌一带。一九八一年定名为吁河戏,在广昌成立了吁河戏剧团。

西河戏:原名弹腔大戏,是赣剧的一个流派。其流行地区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流入鄱阳湖,而星子、德安位于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称之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为西河戏。

宁河戏:旧时又名宁洲大班,其流行地区为修水、铜鼓、武宁等县,在赣、鄂、湘三省毗邻地区很受群众欢迎。其起源于明代弋阳腔,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建国后定名为宁河戏。

抚河戏:旧称抚河大班。主要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崇仁、广昌等县,其戏班有时还进南昌演出,历史约有三百年。建国后,这个已经失传多年的剧种,才定名为抚河戏。

吉安戏:地方大戏剧种,因产生于吉安地区,是一个综合了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其流行地区,除赣中、赣西、赣南等地外,尚达湖南湘东一带。到建国前夕,已无班社存在,成为一个失传的剧种。

江西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江西省各地采茶、花灯等汉族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汉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50年代叫万载花灯戏,60年代称万载采茶戏。1980年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它原于民间灯采,吸收赣南采茶戏和高安丝弦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加上民歌小曲,逐渐演变而成,流行于万载农村。

你所不知道的甘肃彩陶文化

甘肃是我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这里的彩陶文化则充分体现我我国的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在人类历史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还无法完全掌握对火的应用,而就地取材的陶土则满足先民们完成了自制容器的需求。

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甘肃文化的彩陶文化吧!

陶器是代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重要物质创造。甘肃陶器,尤其甘肃彩陶的发展脉络,是判断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起,经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沙井文化,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其经历了产生、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甘肃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最早源起的文化,与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含有彩陶的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出现年代大致相当,这表明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甘肃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从空间上看,遍布于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约2500年前的沙井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

甘肃彩陶刻画符号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上出现的彩绘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被陇原大地的史前先民前后使用了4000年之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文化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成果,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彩陶造型也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彩陶起源时间早、延续时代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发展脉络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气磅礴,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你所不知道的苗族婚俗文化

情投意合的两人,经过相处,认识的加深,自然而然的走到了婚姻的殿堂里,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候,伴随着婚礼也衍生出不同的习俗传统,拥有悠久历史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选择吉日向女家送礼,叫“送亲酒”。聚亲时,队伍到女家要行“开门礼”,赛放鞭炮。吃罢饭后,再寅、卯时刻发亲。

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

苗家青年谈恋爱常以花为媒,叫“花定情”。“花定情”一般在苗族举行盛大歌节时进行。这天,一群群男男女女来到歌场,跳起竹杆舞,吹响金芦笙,唱起心中的歌。歌场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个姑娘,便设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见到的岩坡上,自己躲起来。

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歌郎这时候便从树丛里走出来,或停下来用歌回答。姑娘听到歌声,便将手中的花给歌郎戴上。花定下了两人的姻缘。若是在月下,他们便会盘歌抒情,直到月落西山方才依依告别。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提亲,中部方言叫“乃聂”,西部方言叫“马良”,即男方父母看中某家之女,或青年男女在“游方”、“跳花坡”、“集会”、“酒宴”、“赶集”、“走亲串戚”等活动中认识交往,双方有意,即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洽谈亲事。订亲即订婚,举办这种酒宴,就是公开宣布某某家与某某家已正式开亲,已正式确定为不许侵犯的婚姻关系。

催婚即“订亲”以后,待男女长大将达结婚年龄,男方家便开始告知女方家要准备为孩子举行婚礼所进行的系列活动。交礼即男女双方同意并决定举行“婚礼”后,即择吉日举办小规模酒宴,在酒宴中由男方家向女方家交付姑娘结婚所用的金银首饰、衣物布料、礼金及其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费等等。

婚礼是婚姻中最耀眼最灿烂的火花,苗族对待婚礼极其慎重。就形式而言,即热烈隆重又格外庄严,无论那一个方言,婚礼都有其自古以来务必遵循的礼仪,不可随随便便。苗族婚俗礼仪,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其充满欢乐气氛的一系列婚姻仪式,细微严谨、诙谐幽默的礼规礼辞,为苗族婚姻增添了一幅幅亮丽色彩,给人予扑朔迷离、琢磨不透的神秘感。

从苗族婚俗礼仪中,我们也可看出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其讲孝道、尊老爱幼、讲理守信、勤俭、互敬互爱、追求和谐美好生活,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极相吻合,这不得不使人们对苗族几千年的深刻文化内涵投以羡慕的目光;不得不令人们进一步去探索苗族古老文化之源。

标签: 知道 广东 客家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