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大乘佛教净宗介绍,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更新时间: 2024-06-07 05:43:56

大乘佛教净宗介绍,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那么,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宗教文化了解了解大乘佛教净宗吧!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着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着,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简介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大师(334年—416年)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唐朝中期之前,学习佛教的多是社会上流人士,而昙鸾、道绰和善导开创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净土宗却呈现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生命力,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

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摘自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佛教中的人物

佛教中的人物主要有三类:

1、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的佛菩萨:佛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2、释迦牟尼和他的信徒们: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侯罗;

3、释迦牟尼之后的佛教徒:朱士行,达摩,唐三藏,六祖慧能,鉴真,怀素,济公,弘一等。

看看佛教中的十殿阎罗都是谁

本期佛教文化带来的是佛教中的十殿阎罗都是谁?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那么,来了解了解吧!

十殿阎罗

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魔王、阎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

十殿阎罗起源

传说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又有十殿阎罗之说。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十殿转轮王。殿居幽冥沃石外,正东直对世界五浊之处。设有金银玉石木板奈何等桥六座。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核定,发往四大部 洲何处,该为男女寿夭富贵贫贱之家投生者。逐名详细开载。月汇知第一殿,注册送呈酆都,阴律凡胎卵湿化。无足两足四足多足等类 ,死就为;轮推磨转。或年季生死。或朝生暮死。翻覆变换。为不定杀。为必定杀之类。概令转劫所内。查较过犯。分发各方受报,岁 终汇解酆都。

往生人道凡阳世读易儒士。诵经僧道,勾至阴司。念诵圣经咒语。致诸狱不能用刑。使受苦报者。解到本殿。逐名注载。并绘本来面目。名曰堕落 生册。押交孟婆尊神(酉区忘台)下。灌饮迷汤。派投人胎。转世死於腹中,或生一二日,或生百十日。或一二年促死。使忘三教真言之 后。第一殿。加差厉卒,勾到各狱查察前恶。补受苦报。凡解到功过两平,及已受苦满。功少过多等魂。酌定为男女妍丑安劳。发往何方 富贵贫贱之家者。即交(酉区忘台)下本殿点名发放。往生人道中。

屡有妇女哀求,供称有切齿之仇未报。甘为饿鬼。不愿做人。妍询情由。多系闺女,或系贞洁之妇女,因被读书中之恶少,或贪姿色,或 图财物。装尽风骚诸般投好,计诱成奸,诳云未有妻妾,誓必央媒聘娶。或有甜骗婢女。娶纳为妾,或有谎许养老其妇。或允抚养伊前夫 之子女等情事不等。误被计骗。痴心顺从。失节相赠之后。耽延日久。反出恶言扬丑。致令父兄知觉。亲邻鄙贱。冤无可伸。羞忿寻死。

或得郁症而亡者,闻知负心贼子。今科该中。此恨难消。号泣求准索命等情。细查事果真实。但该生阳寿,尚未该终。并伊有祖父之余德 未灭。本殿姑准妇女搴票,魂入科场。阻惑违式。更换榜上之名。再俟应绝之日。准同勾死鬼进门索命。仍在第一殿查核判断。世人若於四月十七日,誓立信心,遵奉玉历知警行事。常将以上诸语 向人谈说者。来生发往阳世为人。不受鄙薄。不遭官刑水火伤体等项之灾。

关于佛教中的十八罗汉的来历故事

在佛教内有着佛教的十八位尊者,他们被我们简称为十八罗汉,且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至今在历史文化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八罗汉的来历故事你了解吗?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意译为:一、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二、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乐,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度化众生。罗汉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

举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沈思罗汉:罗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结束语】十八罗汉不止是在佛教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少林中还有着少林十八罗汉,可见十八罗汉的影响力非一般的强大,这十八个罗汉的来历你记住了吗?

佛教中的莲花指的是睡莲还是荷花

指莲花。

一、莲花象征高雅致和纯洁。做为礼物,是对朋友的祝福,是对朋友气节的赞美。

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佛教中对莲的意义非同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层涵义。

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所以,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 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所以,常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台之上,是代表著他们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

标签: 大乘 佛教 介绍 地位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