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锡伯族图腾:瑞兽的含义

更新时间: 2024-06-16 17:18:36

锡伯族图腾:瑞兽的含义

民族图腾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它代表着民族中最最崇高的存在。在锡伯族文化的长河中,奔跑着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它就是锡伯族人民崇拜的图腾“瑞兽”。那么你知道锡伯族的图腾有什么含义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锡伯族人在穿越大兴安岭时,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被称为“瑞兽”,后来演变成马神“海尔堪玛法”。锡伯族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打丁巴

打丁巴是锡伯族婚俗中最具有特色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是源自于古代的抢亲遗俗。这种娱乐节目的输赢在于双方的聪明与机智了,不过,举行这游戏的目的在于狂欢,输赢已经不是看得那么重要了!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锡伯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打丁巴。打丁巴是婚娶中的一项礼仪性娱乐活动,具有“抢亲”和抬高女方家门第的意义,可能渊于古代的“抢亲”制和母氏社会的遗俗。女家筵宴后,要将直系亲属的长者留下,坐镇“打丁巴”这项活动,按辈份排坐炕头上,由女家最长者或是推举一人主持仪式。同时,女方还要组织一帮青年男女压阵。

男家娶亲的队伍中,专门选6名能唱会道或能操奏乐器的年青年组成打丁巴。他们在奥父、奥母的带领下列于堂前,由奥父向坐炕头上的女方长辈们一一介绍。

女家的长者明知而故意发问:“你们兴师动众,有什么贵干?”

奥父行跪礼说:“尊敬的长辈们,女家的大宴已经结束,我们特来娶贤淑的新娘,并向众老敬杯辞行酒。”

这时,奥父执酒瓶,奥母托酒杯,由新郎依辈份身长辈敬酒。

“甜啊!”众长辈说,“太阳落了星星出来,月亮落了太阳出来,可我们的姑娘不能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太阳的时刻行走呀?”

“尊敬的老人们,我们已商定好了时间,请各们长辈许诺”。于是,奥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启轿“时辰书”当众宣读,并递交给长者,长者们假意过目后,递给其他人,两传三传,时辰书被藏匿起来,故意说好多人都没有看到,再让奥父宣读时辰书。这时,奥父、奥母就得表演节目。

实际上,“打丁巴”活动一开始就具有故意发难的娱乐性质,打丁巴的每个人都自报姓名,自演节目,或是独唱,或是舞蹈,或是曲艺,或是即兴演唱。在这场活动中,长者们是逗趣者又是评判者,奥父、奥母不仅是技艺表演的组织者,也是即兴凑趣、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的指挥者。女家压阵的年轻人“起哄”、“找岔”,常常让打丁巴反复表演,逼得无法就学狗学鸡叫,或是做个怪相。气氛热烈,充满情趣。

打丁巴还有“护驾”的作用。旧时迎亲时多骑马,新娘坐喜逢车,打丁巴的年青人总是围护着喜逢车。习惯上喜车不给任何车辆让路,偶有喜车相遇,双方打丁巴的小伙子常各恃其强,强行争道,通常也是经协商,各让一轨而行。娶亲到家后,打丁巴的小伙子把陪嫁的物品搬进新房,便算完成了使命。

女家送亲的队伍从男家返回时还有“偷”碗碟、筷子的习俗。送亲队伍坐上返回的车骑后,才将所“偷”之物示给新郎,并迅速策马往前赶。新郎家的人们也早有准备,抢先拦车挡驾,并派人“搜缴”,或是提上酒依次敬酒,或由新郎跪礼歌、跳舞,送亲人才肯交还什物。但最后还得留下一对碗和一双筷子。第二天新郎要专程止一瓶酒去看望岳父母,岳父母才把碗筷还给女婿。

合欢酒的抢肉习俗也颇有意思。合欢酒仪式,由奥母主持,奥母把两杯酒左右相互交换几次后,同时递给新郎和新娘,等新郎新娘喝完酒,围在桌边代表男女双方的力量便同时抢夺摆在桌上的边骨肉,哪一方抢上骨头,表示日后哪一方就是强者。

您可能还喜欢:

浅谈瑶族达努节文化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照壁文化

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瑶族干巴节文化

指尖上的满族剪纸文化艺术

锡伯族有趣的风俗文化:发面饼与好儿媳

在锡伯族中会不会做发面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讲。她们嫁人后,如果不会做发面饼的话,会被公婆评价为不称职。所以做好发面饼对于每一个锡伯族女孩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发面饼是锡伯族人早晨餐桌上必有的食物。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能否做好发面饼,是公婆评价一个新媳妇是否“称职”的“三好”标准之一。即:灶台是否干净,丈夫的衣领是否有黑垢,发面饼是否烙得好——不会烙大饼的姑娘甚至会嫁不出去。

在锡伯族群众中还有一个传说:新媳妇第一次为公婆做早餐,烙得第一张发面饼先背着家人偷偷吃掉,因为第一次为公婆做饭难免心情紧张、掌握不好火候。第二张发面饼烙好后,新媳妇又悄悄把丈夫叫进厨房品评。之后,新媳妇才有自信将第三张发面饼呈现给公婆。这一情形与古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食性,先遣小姑尝”所描写情境非常相似。

锡伯族人做发面饼的酵面也有说头,说它是200多年前从东北西迁时带出来的;在近两年的西迁的路上,人们每天一如既往地做着发面饼,将酵面带到了伊犁。

锡伯族发面饼的做法很有讲究:前一天晚上发面,第二天一早烙饼。烙饼的技法是“三翻九转”,即饼子在锅里只翻三次,每翻一次又左右转动三次。以这种“程式化”的工序烙出的饼子,皮儿像馒头皮一样薄而软,中间发得似蜂窝。做发面饼还有一个讲究,就是不放油。

锡伯族人吃发面饼时,佐以自制辣酱、花花菜。自制辣酱并不很辣、有淡淡的甜味,还拌有新鲜韭菜。用辣酱卷大饼,吃起来特别爽口。花花菜是锡伯族人的特色菜,秋天人们把芹菜、白萝卜、胡萝卜、韭菜等切成丝腌在坛子里。它与普通咸菜的不同点是咸味很淡。手巧的人腌制的花花菜红、黄、绿、白色彩分明,看上去如新鲜菜一般。

锡伯族人吃发面饼、卷辣酱、吃花花菜的同时,还要喝浓香的奶茶。

时光流转,虽然锡伯族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吃发面饼、喝奶茶,做辣酱、花花菜的习惯依旧。当然,不会烙发面饼的姑娘嫁不出去也早成历史,但她们的家人不会因此吃不上发面饼——如今,在察布查尔县城、乡镇,锡伯族风味餐馆随处可见。

您可能还喜欢:

详解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瑶族马尾帽

白族建筑文化,你了解多少?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汉族的元宵节做什么,汉族元宵节习俗

锡伯族是什么族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标签: 锡伯族 图腾 瑞兽 含义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