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民族服饰欣赏:阿昌族服饰图片

更新时间: 2024-06-16 18:57:41

民族服饰欣赏:阿昌族服饰图片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样才造就了我国文化的绚丽多彩,你知道阿昌族吗?本期中国传统服饰为你介绍本民族的服饰。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脑、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

阿昌姑娘还扎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已婚妇女多穿窄袖对襟黑色上衣,改着筒裙。裙与裤成了区分婚否的标志。男子则可以包头颜色来区别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头,已婚者打藏青色包头。

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据调查,它在我国具有包(戴)头饰习俗的众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妇女头饰的高度名列首位。

关于它的禁忌甚多,包戴仪式神圣庄重,第一次包戴必须在婚礼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在新房内帮包。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远古时候,没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共同创造了人类,然而恶魔腊訇造了太阳乱世,遮帕麻几经“斗法、斗梦”,终于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阳,世界又重获新生。据说,阿昌族妇女的高包头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阳的神箭箭头的标志。

另—种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阿昌族家园备受外敌侵扰。在一次血战中,男子弹尽粮绝,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妇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前方男子都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后方妇女便向“高包头”射箭支援。这样,男人既从包头上获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敌方,敌方也将箭误射向高包头。高包头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卫了阿昌族家园。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勇敢,阿昌族妇女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

“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挂膀”一种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绸或黑棉布做成,对襟,钉银牌扣,外挂银链、三须、灰盒、针筒、小鱼、耳勺、叉子、戳头棍等银饰物。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

男子穿对襟上衣,下着黑裤,斜背“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头,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有随身佩带刀的习俗,其中“户撒刀”最为有名。

风格素朴美观的阿昌族服饰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更多人追求时尚感、潮流感,传统风格素朴美观的服饰渐渐的早已被我们所忘却,有时候你我可曾会记起,当初的时光。当然了,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都在变化,追求一些东西也是没错的,可是,下面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阿昌族文化服饰。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脑、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阿昌族服饰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

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已婚妇女多穿窄袖对襟黑色上衣,改着筒裙。裙与裤成了区分婚否的标志。男子则可以包头颜色来区别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头,已婚者打藏青色包头。

服饰:

阿昌族服饰多样。男子穿兰、黑或白色对襟上衣,着黑色裤,斜背一个“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的菊花。未婚男子打白包头,已婚打藏青色包头。青壮年打包间时总要留一尺多长的头布在脑后,并且在包头上插花。已婚女子一般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裹绑腿,用黑或兰布包头。未婚女子则穿裤不穿裙,将一根发辫盘于头顶,用三指宽的布围在辫子里圈,十分别致。阿昌族青年男女爱在包头上插一朵花,多见白菊花,象征正直,纯洁。

每逢年节时,妇女们还要配上银饰,青年妇女胸前并排四个银钮扣,扣上挂四根长和匠银链,腰间系的银链头上拴着小银灰盒,手腕上戴着银泡花镯,脖子上戴银项圈,耳朵上戴着银耳环……男子出门要佩带式样美观的“阿昌刀”。

传统的阿昌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未婚男子打白包头,已婚男子打藏青色包头,陇川县腊撒地区成年男子有的穿左襟上衣。

技艺介绍,阿昌族工艺品传统

云南少数民族中的阿昌族是“刀的民族”。阿昌族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坎。阿昌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铸刀技艺,更有善于制作银器的能工巧匠。本期的阿昌族文化就要带大家一起去了解的就是阿昌族的工艺品传统。

阿昌族铸造的刀具,工艺独特,式样美观,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阿昌族工匠们铸造的长刀,铁色锃亮,寒光闪闪,刚柔兼务,可柔韧弯曲藏于腰间,如银带环腰,使用时则笔直挺立,可削铁击石。阿昌族擅长铸刀,也十分爱刀,对于铸造的每一把刀都要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刀刃、刀柄、刀鞘溶合为一体,成为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刀柄、刀鞘上,常镌刻着:“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图案,有的粗旷,有的细腻,观之赏心悦目,握之不忍释手。

阿昌族号称“能工巧匠”,善于制作银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的全家是银匠,有的三代同炉打制银佩饰。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制作的银佩饰加工程序复杂,最基本的有两种。

板件工序。把银子化成银条,然后碾压成片,再按需要分割成块,逐块焊接成各种式样。然后用软金属把它们垫衬起来雕刻花纹。最后取出垫衬,把各种部件焊拢,才算完成。

拉丝工序。把化出的银子碾压成圆条,在不同的丝母上拉出各种规格的银丝。除做扭丝手镯要在银丝上刻罗纹外,其余都是搓丝。如做银链子,则把拉好的银丝剪制成各种规格的小圆圈,再把小圆圈接到需要长度时焊口,然后用钳子把小圆圈扭成扁形,并用酸木瓜水清洗。至此,一串亮似明星的银链子才算做成了。最难做的是银耳环。因为配件细小,拉丝要拉四十多次。拉好以后还要碾压、钳扭。为了使耳环富丽堂皇,还要在耳环底部拼焊二龙抢宝和灯笼须。

银佩饰的焊接方法也很别致。临焊时点燃煤油灯,把各部件放在一块木板上,滴上焊药,拼成要焊的花样,然后嘴含细金属管,把煤油灯的火苗吹射到银部件上。吹火时要目标明确,力气均匀。土法化银技术性很强,温度要保持在960℃-1000℃之间,而且火力要均匀,所以炭要加得多,风箱要拉得平稳。

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加工的各种银佩饰,制作精细,式样美观,历来深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标签: 民族服饰 欣赏 阿昌族 服饰 图片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