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解惑:哈萨克族和汉人通婚吗?

更新时间: 2024-06-02 16:33:19

解惑:哈萨克族和汉人通婚吗?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对结婚十分重视。在我国古代,婚礼就有着十分繁琐的礼仪和十分复杂的程序。由于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很多民族对于婚姻有着很多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哈萨克族文化中的族外婚制度。

哈萨克族大多数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信仰上有差异,但在现在社会只要你注意下不是大问题。婚姻习俗: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了”制度。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极其复杂。

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

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让大家观赏。

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设宴、唱歌、跳舞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绝对不是女权主义。

扣人心弦的哈萨克族叼羊运动

中国是一个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运动,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其中叼羊运动确实很多族群都有的,但是哈萨克族的叼羊运动更是具有特色和规则,你对哈萨克族的叼羊运动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哈萨克族文化为你解析。

英勇的哈萨克族人,有一种传统的马上游戏——叼羊。据说,这种游戏最早是从阿尔泰一带发展起来的。如今,所有的哈萨克族牧民,仍然把它继承了下来。叼羊,不仅是哈萨克族牧民所进行的一项扣人心弦的马上游戏,而且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较量,马术和骑术的比赛。一般都在节日期间举行。

因此,每当节日前夕,牧民们就要派出代表,到各个毡房去张罗叼羊的事,并进行选择地点、确定日期的工作。叼羊这天,广大牧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指定地点,习惯而自觉地站成一个大圈,进行围观。

叼羊的形式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有这样三种:一种是两人叼,一人抓住羊的一端,拚命争夺,谁夺到羊,谁就为胜。

二是分组叼,在旧社会里一个部落为一组,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争夺,获胜者为部落的光荣。三是集体叼,一只羊被主持者扔在地上,谁叼到手不被别人抢去,而且又把这只羊能扔到某一家的毡厉,谁就是胜利者。

叼羊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当地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剽悍的哈萨克族牧民最爱叼羊活动。他们常年放牧在大草原上,尤其是转场的时候,为了保护畜群,经常要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顽强搏斗。

叼羊则是最好的锻炼,它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智慧的竞赛,既比勇敢,又赛骑术。叼羊的优胜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风雪中寻找失散的牲畜,他们能把百十斤重的羊只,俯身提上马来,驮回畜群。优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古语云:“胡儿一鞭去如飞”,据说就是指的古时候哈萨克人祖先叼羊活动。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吗

维吾尔族的待客方式,十分讲究

维吾尔族不吃猪肉的原因

民间说法:关于五脊六兽的由来

新疆哈萨克族主要在哪里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0万,全世界哈萨克族有1900万。中国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

民族节日: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烤肉是草原上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在内陆上的我们虽然不能常吃到这些美味,但是一般的烧烤也是足够满足胃口了,在草原上还有着专门的节日。本期哈萨克族文化一起了解新疆哈萨克族诺肉孜节。

诺肉孜节一般在公历3月21日前后,即农历的春分,在这一天,柯尔克孜族人要吃“阔缺饭”。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连续七年发生罕见的自然灾害,第七年每家仅剩下最后一点点麦面和干羊肉块。

在一个春分时节,家家把剩余的食物倒入锅里,做成稠粥,一边吃饭,一边祈祷天神消灾灭难。此时阳光突然明媚,草木萌发,此后牛羊膘肥体壮,五谷丰登。柯尔克孜族人认为这是他们吃“阔缺饭”、向天祈祷的结果。此后,人们开始过诺肉孜节,吃“阔缺饭”,期盼人畜兴旺、平安健康。

而大多居住在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人在这一天,用粮食、奶疙瘩和肉混合起来做成饭,称纳吾鲁孜饭,来历与柯尔克孜族的传说大体相同。此后,大家一起唱迎春的歌,亲友们相互拜访,祝福春回大地。

此外,这一天民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叼羊、马上角力、赛马、斗鸡、斗羊、玩斯力钦切克(类似于秋千)、别提哈力(扑克牌游戏),这都是诺肉孜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有“猎鹰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更有别具一格的驯鹰表演。

哈萨克族乐器,你知道是哪些吗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人文艺术的民族。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也随之诞生。先人们经过长期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器乐演奏方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本期的哈萨克族文化带你了解哈萨克的传统乐器。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豆油是松木和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线替代,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现在的冬不拉,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还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他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节特根

节特根,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的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库布孜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行,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木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走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

色布孜克

色布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布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于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先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走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头堵住关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

尚库布孜

尚库布孜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梨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融汇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阿萨塔亚克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师跳神时所用,形同花伞,由一大一小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月1.3米。演奏时主要靠撼摇发出沙沙声,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

标签: 解惑 哈萨克族 汉人 通婚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