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纸上谈兵的典故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45:12

纸上谈兵的典故

1、战国时,赵国有一员大将赵奢,通晓兵法,英勇善战,很受赵惠文王器重,被封为马服君,名位与廉颇、蔺相如并列,在诸侯国之间也颇有名气。

2、子承父业,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喜欢兵书,熟记兵法,能背诵如流,对答如流,连他老子赵奢有时也辩不过他。日子长了,赵括便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再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所以不时在长者面前卖弄自己,显示自己的才华。母亲见儿子如此聪明,不免暗暗自喜,庆幸将门后继有人。其父赵奢却不这么看,他说:“用兵是极危险的事,关系到国家和将士们的生死存亡,哪能像他说的那么容易,他那是纸上谈兵,在实战中是没用的,是要吃大亏的。日后,如果赵王让他领兵打仗,赵军将必败无疑。”知子莫如其父,赵奢这一预言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中完全应验了。

3、长平之战,起初是赵将廉颇对秦将王龁。王龁千里作战,急于求成,想速战速决。廉颇则以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想以逸待劳,寻找战机,打败秦军。王龁三番五次地向赵军挑战,赵军有个老主意,说什么也不应战。就这样,秦军欲战不成,欲罢不能,两下里相持了四个多月。王龁想不出进攻的法子,只得派人回国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老谋深算,坚守城池,不肯交战,可怎么办呐,如果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粮草接济不上,到那时兵饥粮断,士气低落,就非打败仗不可了!”秦昭襄王听了,请应侯范睢想办法。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想办法叫赵国易帅,把廉颇调回去。”襄王问:“这哪儿办得到呢?”范睢说:“有办法,让我试试看!”

4、范睢有什么办法呢?他的办法就是花重金贿赂赵国见利忘义的臣下,给廉颇造怯战舆论,蛊惑赵孝成王。范睢的办法真灵,没有过了多少时日,赵孝成王的左右就纷纷议论开了,说:“廉颇太老了,太怯阵了,哪儿还敢同王龁交锋对阵呢?要是叫那年轻气盛的赵括去,王龁带的那点儿兵马,早就给打退了,上党失地也早就收复回来了!”赵孝成王听了这种议论,也不假思索,就派人到前线催廉颇早点同秦国人交战。廉颇熟知兵法,懂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是不动声地守住阵地,不去出击。这下子可气坏了赵孝成王。成王恼羞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就派人去叫赵括。赵括来面见赵孝成王,成王问:“让你挂帅能不能战胜秦军,把秦军赶出上党?”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考虑,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碰上我,不是我说大话,那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打它个稀里哗啦,溃不成军。”赵孝成王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就拜他为大将,到长平去接替廉颇。

5、赵括回到府上告知母亲,母亲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不要给儿子委以重任,让他去前线替代廉老将军。赵孝成王不知其中奥秘,就把赵老太召来想问个明白。赵老太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终遗言,再三交代过,打仗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将士的危亡,紧小心慢小心还难保不出差错。赵括小儿,年少气盛,把打仗当做儿戏,一谈起兵法来,就眼无四海,目空一切,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今日大王委任他为大将的话,我们全家老少遭了灾祸还是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就为这个,我请求大王千万别委他以大将,让他到长平前线去。”赵孝成王听后没有引起重视,淡淡地说了句:“你不必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接过说:“那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请别连累我们家大小!”赵孝成王答应了她,就叫赵括又带了二十万兵马去了长平关前线。

6、赵括于公元前260年到了长平关,与廉颇办了交接手续,便拥有了四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真是不可一世。他下了一道战斗命令“要是秦国来挑战,就擂鼓出击,迎头痛击。要是秦兵败了,就穷追不舍,杀他个片甲不留!”将士们对他这道命令有疑义,提出廉老将军有令:“以坚守阵地,方能保万无一失!”赵括不听劝阻,说:“他人老了,懂得什么?”赵括就这样一意孤行,连吃败仗,陷入了秦军重重包围。他心里害怕白起,却偏遇上了白起。结果,只在阵地上坚守了四十六天,就被秦军战死了,他带的四十万大军,秦军只放回240人,其余全部被白起坑杀在长平。果真是:纸上谈兵,误国害民,遗祸无穷。

纸上谈兵的故事

1、纸上谈兵主要讲述的是: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的故事。

2、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

纸上谈兵的意思和道理

1、纸上谈兵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2、典故: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纸上谈兵的意思和道理

纸上谈兵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的道理:做事必须要自己亲自实践,才可以做得更好,不然都是空话,容易出错。

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造句: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纸上谈兵的道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2)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3)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4)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标签: 纸上谈兵 典故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