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盘点:基诺族的风俗习惯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18 16:38:43

盘点:基诺族的风俗习惯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它包括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基诺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风俗。饮食、语言、建筑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那么,就随小编来了解下吧。

语言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食俗

基诺族聚居于中国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逢年过节和喜庆盛会时还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匀,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

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酉奄鱼。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拌上辣子、盐巴与热的米饭,装进竹筒里,用芭蕉叶蒙在筒口,扎紧,待酉奄熟后即食,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饭佳肴。

蚂蚁蛋也是基诺族喜欢的营养佳肴。农历三、四、五月间把蚂蚁包砍开,用篾箩接着,一个较大的蚂蚁包获蛋七、八市斤,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似蜂儿的样子,营养丰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烧吃,或放上盐巴、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

建筑

基诺族住房一般为干栏式竹楼,茅草覆顶,多是一个小家庭住一竹楼,包括一个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员。房屋因经济条件规模各有不同:单身汉、寡妇或较贫穷者多为一层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楼房,房屋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楼房,房屋间架较高,宽敞舒适。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便于饲养猪鸡牲畜,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

基诺族特懋克节,你了解吗?

早年的特懋克节,是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每年腊月间,各个基诺族村寨,自择吉日,宰牛、杀猪隆重庆祝。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会根据基诺族人民的意愿,将这个节日定为基诺族的年节,于每年2月6日至8日统一举庆。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现在就随小编来了解下吧。

来源的传说

特懋克节,来源于一个神奇而优美的传说。

基诺族民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妇女怀胎以后,一直不生孩子。直到九年零九个月后,她怀的孩子才呱呱坠地。孩子一出母腹,便见风而长,变成一个一手持锤,一手握钳的壮实汉子。无师自通,安炉支砧,动手打制铁刀、铁斧,使基诺族人民用上了铁质工具。人们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巨变,便于每年腊月举行一次打大铁的节日,使特懋克节沿袭成俗,成为基诺族全民共庆的隆重节日。昔日过特懋克节,以村寨为单位开展活动,节期由各寨长老“卓巴”决定。节日期间,要举行剽牛、祭大鼓(神鼓)、跳大鼓舞、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等活动,并且要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仪式,全寨群众要向铁匠敬献一只竹鼠,表示对铁器创制人的敬重。

节日流程

早晨

过节的那天早晨,寨内老“卓巴”首先用力敲击供在楼上的那只大鼓,发出节日来临的信号。男女老少们听到大鼓声以后,便穿戴一新,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人们到齐以后,“卓巴”面对那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指挥人们剽牛。全村成年男子,一人手持一根竹标,站在距耕牛五六米外的地方,依次举标投向耕牛,直到剽枪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耕牛受到重创以后,人们才用刀割杀耕牛,剥皮分肉。牛肉要先分给寨内“七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然后按所凑的钱均分给各户。

中午

各户男性家长要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的供桌上摆着铁匠使用的铁锤、铁钳以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带领人们跳大鼓舞,唱迎新辞旧的歌。

傍晚

寨中“七老”相约到寨内各家祝贺,分别与各户吃夜饭。是夜,全寨男女在卓巴家云集,听歌手唱送旧歌、迎新歌。男女青年在卓巴的竹楼附近载歌载舞,尽情娱乐,达旦方休。第二天,寨内群众要将一只竹鼠送给铁匠,并簇拥着铁匠和铁匠的徒弟到卓色家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活动。铁匠及其徒弟,要现烧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

次日上午

举行打铁仪式。寨内群众在“七老”的带领下,将所有会打铁的人(铁匠及其徒弟)簇拥到卓色家,请铁匠挥锤敲砧,寓意已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其余时间便开展荡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让人们尽情娱乐。

寓意

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然后,人们便开始打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或串寨访友,相互宴请,欢度节日。由于特懋克节在基诺族中影响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节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双版纳州人大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决定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庆祝活动。

每年2月6日到8日,基诺族人民统一在乡驻地举行庆祝活动,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诺山,观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并和基诺族群众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节目,和基诺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节日期间的基诺山,歌如潮,花似海,欢声雷动,酒肉飘香,呈现出一派幸福、兴旺、吉祥和团结奋进的景象。

基诺族新米节的来历与风俗

农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丰收了。当经过自己辛苦劳作的农作物到了丰收的时节,这是他们最大的安慰。基诺族人民为庆祝丰收,特地举行“吃新米”仪式,也就是他们的新米节。新米节又称“好希早”,是基诺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基诺族文化的一部分,现在随小编来了解下基诺族新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吧。

基诺族的新米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

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个月内,由家长选定一吉日。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备办新米饭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长依自家种的地块,将菜饭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顿午饭,直到夕阳西下才赶回家。入夜,邀请亲友共进晚餐,同庆新谷登场之喜。

好希早又称阿希早,在农历八、九月的虎日举行。主要含义是庆丰收,为基诺族民间传统节日。“好希早”是基诺语音译,意为“吃新米”或“尝新”。节期在稻谷刚熟时的虎日。节前各家男主人聚会于村寨长老“卓巴”(又称“老火头”)、“卓生”(汉称“老菩萨”)家或公房里共商过节与祭祀事宜。开始过节时,长老家先祭谷魂,尝新米饭,次日各家才开始过。

祭谷魂的第一步“谷魂”:一人背着装有几只鸡的笼子,走向田野,采些花插在鸡笼上,然后拿出一个装有银手镯和银币的细篾盒子边摇边唱,一路不许回头,走到贫路口便放一把插有鲜花的稻草。回到家就杀鸡宰猪,将其头挂于谷仓门上,便是“祭谷魂”。

祭谷魂之后,派两个人到自家稻田里去掐些成熟饱满的谷穗回来舂新米。在家长房内煮新米饭,全家人围在火塘边观察甑子里的蒸汽先从哪个方向冒出来。这是一种原始的“占卜”。蒸汽向东,预示子孙兴旺;向南,预兆明年丰收。向西,打猎必获;向北,子女欠安,人畜晦气,日后要多加小心。

新米饭做好后,还要用一只熟鸡和一碗米饭供祭谷魂、祖先亡灵及铁匠鬼,主祭者诵诗祈求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各家尝新时,要请长老来吃,点到为止。亲戚也要应邀来尝新,实在不能来的,主人第二天得送去一包新米饭与一块鸡肉。“好希早”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过的节。现在祭祀活动渐少,以庆丰收的内容为主。

标签: 盘点 基诺族 风俗习惯 文化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