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民不畏死是一种怎样的观点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

更新时间: 2024-05-20 13:47:00

导读:我国有五千年文化,其中三千年是诗韵。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流彩华章之美,也让读者带入意境感受古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么,你知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意思是什么吗?民不畏死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想知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哪里,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民不畏死”是一种怎样的观点

“民不畏死”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治理天下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以百姓心为心”——关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这是个大前提,这就是“恩”;有了这个“恩”做基础,才有“威”的施展余地。“威”是建立在老百姓对政府的“信”的基础上的。“信不足,焉有不信。”——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只是因为政府自己不够诚信罢了。只要政府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的利益服务,老百姓又怎么会不信任政府呢?

只要满足了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需要,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会“畏死”——谁会能过好日子还去找死呢?但是任何社会都免不了有极少数的“为奇者”——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这样的人数尽管少,但对社会安定的影响和破坏力却不小。从治理国家这个层次上来说,必须要惩罚他们,制止他们继续破坏其他大多数人享有安定幸福生活的权利。

惩罚的最高级就是死刑。前面说过,死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是手段,就要注意效果,不要适得其反。死刑只杀必须杀而且应该杀的人,这样才有震慑力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

当老百姓为了某一项追求,不再怕死了,那么统治者用剥夺其生命的方式来威吓人民,将没有作用了。寓意为政者要用合适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不能总是以刑罚恐吓百姓,而要以真正让百姓爱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处

此句出自春秋时代老子《老子▪第七十四章》。全文如下: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第七十四章》译文

如果人民饱受逼迫,到了连死都不怕反抗的时候,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天地间,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人代劳。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就好像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全文赏析

有的学者在研究本章时这样写道:“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死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死人的,这是断章取义。”(《老子新译》)我们的想法是:在本章里,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经被残暴的统治者压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世,就会畏惧死亡。在那种情形下,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再敢作坏事呢?他认为,应该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且采取宽容的政策,不按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带来无尽的祸患。仔细理解老子的本意,他并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死人。尽管在本章里我们见到好几个“杀”字,但并不是要杀害老百姓,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民不畏死是一种怎样的观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标签: 不畏 怎样 观点 奈何 出自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