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北京过年习俗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习俗

更新时间: 2024-06-02 20:09:51

1.北京过年习俗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习俗

1、腊月初八,按着节气来说: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这一天是喝腊八粥的日子。

2、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扫尘、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3、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1)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2)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3)腊月二十九,就是民间祭祖的重大日子了,特别是身居海外的华侨,主要就是利用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祭祖的。(4)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阖家团圆迎新年,除夕夜部分地区和家庭守岁至天亮。

4、初一到十五,都在过节,也有许多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五,叫破五。破五是一定要吃饺子的。

5、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日子。这一天,比过春节还热闹,当然也有初一十五上庙拜神的说法和做法。

2.过年习俗有哪些

1、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互赠贺卡: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3.惠州人过年习俗,你知道哪些?

过年的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贴对联,团圆饭,发送红包,穿新衣,拜年等。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惠州人的春节都颇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对惠州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惠州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吧!

1、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齐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2、忙年关

送灶后,人们便为过年而忙碌,俗称“忙年关”。其做法大致有清洁扫除、自制油角年糕、买年货、买年画、贴春联等。一般清洁的日期定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扫瓦面墙角,年廿七、廿八,将室内各物洗涤,摆放好,可有可无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应用物要放置规范美观,随后是全屋连同屋前后的地方都大扫大洗一遍,干干净净迎新年。

过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过年前准备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须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传的歇后语:“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见它在春节期间的普遍性,此外,还有炸糖环、蛋散等,特别糖环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匀后,靠民间的木刻印模印出来再放到油锅去炸到金黄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欲。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升”。不但有客家人喜欢的虾米萝卜糕,还有马蹄糕等,有的还蒸发糕、水。

至于买年货,除了购一些拜神用的纸宝、香烛、爆竹等物,津丝、池菇、冬姑、腐竹、鱿鱼、发菜、虾米等都是必需的。而过年要吃点“腊味”也是惠州人的习惯,“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皮、金银润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货,除了糖果之外还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买新衣、新鞋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过年的标志之一,即使穷人,借钱也要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旧些倒无所谓,吃的东西少些亦无妨。

年画、春联,年廿九就要贴好,年画主要是贴大厅或房间的墙上,年画种类繁多,有历史故事、戏曲、山水花鸟、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机印,看各人喜欢而定,春联贴在大门与房门两侧,灶君与地主神位也要贴新写的大吉红纸。自灶君上天日起,几乎处处都有人写与卖春联,有用墨水写,也有用金粉开胶水写金字,其内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则多贴“恭喜发财”等。门神是守大门的,多是画武将,两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贴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语“贴错门神”大家有意见,不和好之意,就源于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发店理发,女人也要洗净头发。年廿九是市场、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业迎新年,各人的购物都少不了的是:买一把带根须的生菜和一根带须带叶的甘蔗,寓意“生财”“从头发到尾”。生意人家还特别要买条生鲜的大鲤鱼寓意“生意兴隆”;一般人家多买二条土鲮鱼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这叫“责年”,责即压的意思,寓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买盆年桔、腊梅,菊花之类点缀客厅迎春。

团年饭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难得人齐团聚,三牲与各式美味应有尽有,但最忌“炒鱿鱼”(意被人家辞工),因此绝对没有炒鱿鱼这一味菜的。吃过年饭,小孩即洗好澡,满街跑,显示他们的新衣服;大人团团围坐论生活、谈人生,也要再环视全屋,看有无疏漏(即有无过年准备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岁,备好爆竹、香烛,零时差一分,即要烧爆竹。此时家家爆竹齐鸣,此起彼复,硝烟弥漫红纸飞扬,满街纸屑(幸好此风俗近年已消除)。

3、过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当一年吃素敬神之说”。初一大人小孩要给长辈拜年,老者要给晚辈派“利是”。有些年纪大的人没结婚,他(她)也会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给其晚辈。初一的禁忌较多,主要有:不要扫地、不要打烂物品,见面要说吉利话等。万一不小心打烂东西或吃饭时小孩子无意跌了筷子,也要说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筷落(快乐)”;如果小孩说错了话,大人即在旁说:“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谅他吧),以此趋吉避凶,是过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聪慧。

初一这天,惠州人举家出动,到西湖、白鹤峰、东坡祠踏春,到元妙观、准提阁许愿还神、烧香,到处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称“开年”,主要是走亲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丰盛。初二后可免去过年禁忌,即扫地搞清洁、洗澡等。商家更习惯在这天摆酒席请员工吃饭;如要辞退工人,也是在这天提出,夹一块鸡肉到你碗中,再给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辞退。

过了年初五,年味已减。到初七,又称人日,气氛又回升,也是百姓传说要出去游玩避灾难的日子。当日大家喜欢结伴到街上或本地景点郊游,人人带些小食品,随处吃喝玩乐,倒也其乐陶陶。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闹过元宵节,民间意义的春节才算结束,各行各业又开始辛勤劳作。元霄主要特点是当晚大摆花灯、击鼓乐、大巡游、舞龙舞凤舞狮,还兴高采烈猜灯谜。当晚,年青人最为高兴,因为元宵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在“灯树插光照,花焰七枝开”“一夜鱼龙舞”的盛况中,年青人可以游玩通宵,整夜不归也不会被大人责备。

四、舞龙

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年前多要到元妙观“开眼”、抢青,而后正式舞龙,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腊月五日才结束,这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直至抗战时期皆甚行。

舞龙是中国民间传统“耍龙灯”的一种,是春节时的一项传统活动。舞龙始自何时,史载不详,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而对龙崇拜和信仰的历史则更为悠长。据记,我国汉代便有了龙舞,多为戏龙和舞龙。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梦梁录》中记曰:“草傅成龙,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婉蜒如双龙之状。”这就是一种舞龙。

惠州民间的舞龙为典型的广东风格,疑从广佛地区或潮汕地区传入。所舞的龙由自己扎造。以竹料为主骨作架,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扎好的龙,龙头往往重达25公斤,龙身长13丈。舞龙时,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龙头,十余人舞龙身龙尾。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待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惠州舞龙不仅在中秋和春节等喜庆活动中出现。按以前的习惯,凡扎造好新龙之日,以及自然灾害严重的时侯,都有舞龙的活动,前者为“成龙择吉”,后者自然是“驱邪去灾”了。

据有关资料,惠州的舞龙活动,在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最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初年,更发展为一种综合性民间活动。除了舞龙外,往往伴以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出龙时,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人)、鳌鱼、凤、狮、杂水(人扮的鱼虾蟹蚌等)为序,最后为龙。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一路鼓乐不断,龙飞凤舞,穿街过巷,观者如云。旧时在惠州古城内凡一出龙,都是满城轰动。有些老人,更是携孙带幼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为惠州民间一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舞龙活动皆不是官办,多是一街一龙,由居民自发组织扎造和组织活动。在经济不甚发达,居民多属穷苦的状况下,组织起规模如此大的舞龙活动,是令人惊叹的。此俗在广东的佛山地区、潮汕地区均有表现,形式相近,但惠州民间舞龙的组织形式,舞龙时的“猎龙公”、“派龙贴”等,均颇有惠州地方特色。

五、舞狮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尚有方兴未艾之势。

中国不是狮的产地,故舞狮应该是舶来品。相传汉代道教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坐骑是虎,故汉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狮。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佛教大兴,据说佛教文殊菩萨的做骑是狮,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影响,狮子受民间崇敬,所以舞狮便逐步代替舞虎。据记,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锣鼓伴舞。如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就记曰:“西凉伎,假面胡子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明清以后,逐步分成南北两派,北派全身包裹,俨然真狮模样;南派以广东狮为主,一人舞狮头,一人舞弊狮尾,舞狮者往往着唐装、灯笼裤,人外露,主要显示武功。

惠州民间的舞狮当属广东狮,近现代在惠州流行的狮主要有4种,一是“大头狗”,谓“大头狗狮”;二是“麒麟”,谓“麒麟狮”;三是扁鼻狮;四是斗牛狮;这4种兽类与西域传入的狮子,在种类上已起了变化。已完全没有了狮的影子了。4种狮中,”大头狗“疑从开平、南雄、顺德、中山等地传入;“麒麟狮”属客家狮,而“斗牛”、“扁鼻”等狮种,以淡水、龙川等地居多。从一些资料看,惠州的土狮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

惠州民间舞狮活动亦和舞龙有相同特点,均是自己扎造,平时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狮队。旧时在新狮扎造好后,往往到元妙观点睛,谓“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春节期间是舞狮活动最多的时候。除此外,一些大户在喜事及店铺的开张之日,为“驱邪保安”,经常也请狮往舞。

惠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狮爷携匣领路,继而是狮子,之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

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侯,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狮队则在家居中的门庭中舞耍,给户人带来吉祥好运,完后居民鞭炮相送。春节舞狮之习,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4.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马上就要过年了,各地的过年习俗有所不同。本次给大家介绍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快来看看吧。

首先在食物方面,南方一些地方会选择吃年糕。

吃年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伴随着火锅和鱼。

南方会贴对联,为的是给新年求一个好兆头,一般贴在正门。

会挂起大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红红火火。

很多地区过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新年里身体健康,红红火火。

邻居亲戚之间会互相拜年,来增进感情同时也求得好运。

标签: 北京 过年 习俗 腊月 初八 正月十五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