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民俗的分类

更新时间: 2024-06-03 16:00:31

民俗的分类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2)共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3、精神生活民俗: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2)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5)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于民风民俗的俗语

民风民俗的俗语:

1、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2、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3、干净冬至过年雨。

4、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5、过年过在嘴上。

6、廉不廉,看过年。

7、过了腊八就是年。

8、猪怕过年。

9、不出正月都算年。

10、三十晚上无外人。

11、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12、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基本特征有集体性、传承性、地方性、变异性、丰富性、实用性等。

1、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传承性: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每一代的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和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地方性: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5、丰富性: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实用性: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俗的概念是什么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民俗 分类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