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六大茶类的性质及特征

更新时间: 2024-06-02 23:00:05

六大茶类的性质及特征

中国茶叶据统计有6000多个品种,按制做方式分类为大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按商品分类为六大类,即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以下为其性质与特征:

1、白茶。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滋味鲜醇,清香甘美,属轻微发酵茶;

2、红茶。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滋味浓厚甘醇,似桂圆汤,有的松烟香味,属全发酵茶;

3、黑茶。粗大黑褐、陈香醇厚,属发酵茶。因主供边疆少数民族消费,亦称边销茶;

4、乌龙茶。青绿金黄,清香醇厚。因外形青褐,故称为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

5、黄茶。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似绿茶;

6、绿茶。叶绿汤清,清香、醇美、鲜爽。属不发酵茶。

六大茶系分类

1、中国的茶叶种类很多,分类也自然很多,但被大家熟知和广泛认同的就是按照茶的色泽与加工方法分类,即是六大茶类分类法: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

2、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六大茶类的功效与禁忌

1、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发酵工序中,茶多酚被氧化、聚合、缩合,形成红茶色泽和滋味的主要成分茶黄素、茶红索和茶褐素。茶黄素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参考大量医药文献报告,饮用红茶有助调节人体动脉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与其他茶类相比,一般红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好。红茶性温,有暖胃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

2、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而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

3、黄茶属于轻发酵茶,按照鲜叶老嫩度通常分为黄芽茶、黄小芽和黄大茶。黄茶的主要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不仅叶底黄,茶汤黄,干茶也显黄亮,且香气清悦,味厚爽口。黄茶是沤茶,参考多项文献研究,黄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有益处。

4、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顺肠胃。参考大量临床试验:经过渥堆过程微生物的参与所形成的茶,因其内含成分与红、绿茶有极大差异,所表现的功能也不同。在降血脂、降血压、降糖、减肥等方面有效。

5、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一些文献表明,白茶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起保肝护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使肝脏正常状态迅速得到恢复。还具有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

6、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六大茶类的基本知识

按照加工方法不同分为六大类:

1.绿茶:不发酵茶,绿叶绿汤,汤色黄绿明亮,清香。如龙井、碧螺春等。制作工艺经过杀青、揉捻、干燥。

2.红茶:全发酵茶,叶子变红,汤色红艳明亮,甜香。如祁门红茶、川红等。制作工艺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3.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茶,绿叶镶红边,汤色金黄明亮、橙黄明亮,花香。如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等。制作工艺经过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4.白茶:轻发酵茶,叶背身披白毫,汤色淡黄,清香。如白毫银针、寿眉等。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经过萎凋、干燥的过程。

5.黄茶:轻发酵茶,黄叶黄汤,汤色黄亮,清香。如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在制茶过程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6.黑茶:后发酵茶,叶子黄褐色,汤色红浓明亮。如普洱、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等。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的过程。

标签: 六大 性质 特征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