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更新时间: 2024-05-20 14:09:20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大雪谚语:

1、大雪不冻倒春寒;

2、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3、大雪晴天,立春雪多;

小雪气象谚语:

4、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

5、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6、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关于冬至节气的谚语:

7、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8、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9、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大雪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大家都知道,大雪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属于冬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严冬。那么大雪节气具体是什么意思的,在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御寒的呢?感兴趣的朋友,快来跟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雪的含义

每年阳历的12月6日至8日左右,当太阳黄经到达255度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而伴随着大雪而来的,就是寒冷的冬天。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和小雪、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古人的御寒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很多地区的家庭里都安装上了暖气以供冬季使用,那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又是靠什么方法来御寒呢?在较远的古代,我国人民的衣服原料主要是丝、麻和葛。御寒的衣物被褥也是用这些材料做成,里面可以充塞一些动物家禽的羽毛。现在的羽绒服就是这个道理。棉花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古人御寒的能力,不管是被褥还是衣物都填充棉花,可见棉花保暖的能力还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条件不好的家庭,冬天使用灶灰取暖,后来演变成了火坑,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富贵人家,取暖常用铜制手炉或者足炉。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这些都是古人过冬御寒的智慧,在没有暖气空调的时候,他们就是靠这些办法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寒冬。

大雪的诗句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1、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其一》

5、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沈约《昭君辞》

6、大雪北风催,家白屋。——环山樵《钗·雪竹》

7、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关于大雪的物候特征

冬至小雪大雪的相关习俗和俗语

大雪节气的时间在每年的12月6日-8日前后,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候,太阳黄经到达了255度,北半球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天。那么大雪的物候特征是什么呢?这个时节我们又要注意怎么养生呢?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大雪的物候特征

很多节气都有“三候”,同样的,大雪也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意思是因为现在的天气寒冷,连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二候虎始交,大雪时节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们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这里“荔”的意思为马兰草即马兰花 ,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这些物候现象都体现了古人对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理解。

大雪养生——头部保暖

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因为头部的皮肤薄、血管粗、毛发也多,所以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有句俗话说“热从头上散”,所以大雪时节我们更要注意头部的保暖。首先切忌顶风吹,特别是寒风萧瑟的时候,要注意过道风,平时可以戴着帽子保暖;日常洗头发的时候,水温最好保持在35度以上,洗完之后也要及时用电吹风吹干,切勿带着湿发睡觉;晚上睡觉前也要关好门窗,不要把头放在风口处;早晨梳头的时候可以多梳几次,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气血畅通。

大雪养生——脚部保暖

除了头部,双脚也是容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所以也要做好保暖的工作。首先冬季的时候尽量不穿短裤或短裙,如果实在喜欢,要选择布料比较厚实的毛呢裙子,尽量选择长裙,不要把膝盖露出来,长期坐着的时候也可以腿部盖一条毛毯保暖;夜晚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注意水温要适中不能太烫,泡脚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即可;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候进行健步走,穿着舒适轻便吸汗的鞋袜,运动过后要及时更换保持清爽。

标签: 冬至 小雪 大雪 相关 习俗 俗语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