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高昂而又富有节奏感的东北方言

更新时间: 2024-06-03 05:13:29

高昂而又富有节奏感的东北方言

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东北人火遍大江南北,身边的东北朋友也是如传说中的义气和豪爽,东北人的性格造就了东北方言的传播速度,简单易学并且易懂。那么,你想知道东北方言的发展历程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辽宁文化吧!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南方方言中的一种.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多元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红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如何训练出准确的节奏感

可用以下方法训练节奏感:

1、用语言训练节奏: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可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其节奏。也可以利用儿歌训练节奏,如用不同节奏来朗诵儿歌,或边拍手边朗诵;

2、用身体的动作表现节奏:在音乐中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动作中发挥创造想像。如,用跳表达快而轻的节奏,用摇篮、划船,模仿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来表达摇摆的节奏;

3、用乐器训练节奏: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如小铃、铃鼓、沙球、双响木等。例:锣声哐哐;鼓声咚咚,咚咚;小铃声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在听了二拍、四拍、三拍的乐曲后,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

4、拍节奏游戏:比如,一人用乐器敲出一个简单节奏,另一人用手拍出来。或一人用手拍节奏,另一人用乐器敲出来。

唱歌怎么掌握节奏感

唱歌掌握节奏感可以通过打拍子或拍手的方法练习。

方法如下:

1、首先跟着秒针或节拍器打拍子开始;

2、仔细听前奏然后开始确定节拍。旋律怎么变拍子和速度都是稳定不变的;

3、根据强有弱的相同的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打拍子;

4、打拍子一定要有规律,而且保持这个规律,当掌握规律时,节奏感就出现了。

标签: 高昂 富有 节奏感 东北 方言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