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天气预报查询一周

黄梅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4-06-18 07:38:59

Ⅰ.黄梅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黄梅戏的主要特点: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2、彩腔曲调欢畅,曾经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而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的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3、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Ⅱ.唱黄梅戏的技巧

1、首先就是要多听,i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其次,要跟着电视多唱唱,不要怕唱的不好听,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再者。

2、要唱好黄梅戏,必须得注意咬字,黄梅戏以安庆官话为主要语言,韵味很浓,你得多学学安庆话,注意其咬字与发音了然后还得注意的是气息的运用,做好这一点较难,得靠你日后慢慢积累了 。

3、最重要的就是对安庆地方方言的准确地恰当应用。很多人旋律哼得挺到位,但演唱起来却没有黄梅戏的韵味,问题何在?问题就出在对安庆地方方言的把握上:一种情况是把所有的唱词都用普通话来演唱,结果偏离黄梅戏太远,完全失去了黄梅戏的韵味、乡土气息;一种情况是对有些字词的安庆唱音的孤立的刻意模仿,不是字头出错、就是字尾跑偏,结果常常是宛如东施效颦。

4、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发展,黄梅戏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戏,演化成在中国梨园中家喻户晓的五大名剧之一,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那醉人的音乐和委婉的安庆地方方言。认识了学唱黄梅戏的技巧在于对为数不多的安庆方言的把握后,关键就是多听多唱,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Ⅲ.黄梅戏的由来,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是谁

我们都知道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那么有人知道黄梅戏文化他的由来吗?黄梅戏它以前不叫黄梅戏,是叫“采茶戏”或“黄梅调”是由山歌、采茶灯、花鼓调秧歌、茶歌,先由农村流传,后来才开始融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起源吧。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在宿松、怀宁的皖江一带(现在的安庆地区),只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自愿者联络在一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

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由于是戏的演出,必须有排练,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业余时间则不够,加之,这种演出可能变成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他们便自然结合成一个团体。这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

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所谓“七忙八不忙”,这是黄梅戏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说,这个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因此说,中期阶段的黄梅戏,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很少的,但是业余或半职业性的表演团体。

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生计,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舞台美术(衣箱、幕布、道具、刀枪把子)也有了发展。

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即所谓“跑码头”)。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出现,如在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多隆阿、鲍超曾在冬至这天.在宿松缄“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说的花鼓戏就是黄梅戏。

这个记述,说明两个问题:

一、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

二、这个班社已进入剧场。可惜这个记述未记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他也可能是一个非职业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皖西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戏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

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发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铜陵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

1932年,丁永泉与艺友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总的说,后期的黄梅戏表演团体,比较正规和固定,演出剧目增多,行当比较齐全,流行地区扩大,并从农村进入城市。

【结束语】以剧场的形式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脱开了“草台”和“地滩”。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有一定的提高。

Ⅳ.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着名的黄梅戏有《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等。到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签: 黄梅戏 主要 特点 什么

天气预报查询一周-www.15tq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站天气仅提供参考,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或有任务合作意向可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闽ICP备18026954号-24